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东北泥人张密林:自学成才“捏”出乡土情
[打印本页]
作者:
继红
时间:
2018-6-25 03:58:54
标题:
东北泥人张密林:自学成才“捏”出乡土情
东北泥人张密林:自学成才“捏”出乡土情
2018-06-24 15:54
生活报记者于海霞 文/摄
“你看,这是缝纫匠,这是杀猪匠,这是泥瓦匠……反正全是东北人生活的场景,全部是泥塑的。”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项目大集上,五常泥人张密林的展位前围了一圈人,展区里,一组组泥塑的人物表情丰富,衣着各有特色,68岁的张密林立刻成了现场的“红人”,引来众多市民及游客参观。
泥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颜色或素或彩,造型以人物、动物为主。2006年,泥塑手工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这次带来的作品名叫‘民间72匠’,有铁匠、木匠、石匠、磨刀匠等,今天展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张密林告诉记者,他的老家在辽宁,自幼就喜欢画画,退伍回到农村后,他完全沉浸在美术中,经常走街串巷地给居民的家具绘制图案,给老人、小孩画肖像。后来,插秧时,家人身上沾满了泥水的情景,给他带来创作泥人的灵感,这一捏就是几十年,由于家境十分贫寒,张密林没有到正规院校学习过,研究和创作全凭自己的悟性和摸索。
几十年来,张密林凭着执著的信念,用粗糙的双手苦练泥塑手艺,与天津泥人张不同,张密林创作的泥塑作品内容多以北方农村民俗生活为题材,以小人物、小事件、小体裁,去再现反映新生活、新风貌、新气象。其创作手法大胆夸张、艺术视角独特,形成了粗犷、纯朴、豪放的艺术风格。2000年,他的作品在哈市文博会上展出,充满个性的雕塑手法,夸张的表现形式,完全不受拘束的艺术手段备受艺术界关注,“泥人张”一炮打响。2004年6月,他以历史题材创作的“上下五千年”大型泥塑,共计200多组共4000余件作品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被我省民俗展览馆收藏。
张密林说,创作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做雕塑的泥巴不是普通的泥土,要经过反复琢磨和实验,他在泥里掺入蛋清和麻线等,使泥塑不干裂、延长了存放时间。而泥塑久了会干裂,不能长期保存,为了延长泥塑的生命,张密林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大连建了陶窑,边创作边研究烧陶技术,其间,去过景德镇学烧陶,去浙江宜兴学制壶。有时一组泥塑群雕分为几大部分共几十组场景三四百件作品,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左右,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做泥塑,这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虽然已经68岁了,但张密林仍在继续泥塑的研究和创作,多年来,张密林创作的泥塑作品在哈博会、黑龙江民间美术大赛、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展会上屡获殊荣,本人成为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五常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张密林说:“自己还有好多的想法要通过泥塑来呈现,但毕竟岁数不饶人,自己要加把劲快点干才行,好在儿子传承了自己的衣钵,现在正跟他一起进行泥塑创作,他希望将泥塑的技艺精髓继续传承、弘扬下去。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