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一不留神就中招!警惕这些“养老陷阱”!
[打印本页]
作者:
白乙
时间:
2018-7-15 08:08:56
标题:
一不留神就中招!警惕这些“养老陷阱”!
本帖最后由 白乙 于 2018-7-15 08:10 编辑
一不留神就中招!警惕这些“养老陷阱”!
中国网 2018-06-26 20:50:27
我国正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族对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日益迫切。但与此同时,老年人受骗现象屡有发生,各类诈骗手段不断翻新。
为什么那么多老人频频上当?哪些“套路”坑了老年人的钱?如何避免被骗?本期“e查到底”为您揭秘“养老陷阱”。
跟踪调查揭开真相
e查
到底
养生陷阱
人到老年,谁都希望健康长寿。但问题在于,不少老人甚至包括高学历人群,也往往是有健康意识、缺科学的健康知识,有健康诉求、缺正确的健康理念。面对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他们容易陷入“养生陷阱”。
养生谣言的温床——朋友圈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办联合多部门举行的第八届食品安全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占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
“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
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
营养学专家表示,任何养生观念都不会绝对化,看到“
包治
”“
绝对
”“
一定
”等绝对化标题,谣言的可能性很大。
如有的读者看到朋友圈文章说,阿司匹林在心脏病发作时是“救命药”,而不知道部分类型的心脏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反而会“夺命”,最终酿成恶果。
e查
到底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倪万分析认为,谣言制作者往往会利用人们关心食品安全、同情弱者等心理,获取较大的传播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一定别再吃了”不断出现的原因。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关怀式”谣言还抓住老人“宁可信其有”以及渴望和子女沟通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
如何甄别朋友圈文章可信性?
一看文章来源
。权威新闻单位公众号、专业医生营养师的文章,相对可信性更高。
二看语言
是否着眼奇效、夸大其词。吃洋葱降血压,吃西兰花抗癌,虾和维生c一起吃会中毒,葵花籽是致癌之首;一个鸡蛋就能甩掉老花眼……公共卫生科专家表示,这些说法都不准确,因为要基于一定的数量。
三问子女
。子女可以给父母下载一些权威的新闻客户端或关注权威的公众号,对于发现转发了的一些谣言信息,要主动和父母沟通解释,及时删除。
免费看病、做保健、送礼品
近年来,媒体屡屡出现“老人购买养生保健品花光养老积蓄”的报道,如“老人购买保健品四年花费近十万元,最终留下遗书投海自尽”“八旬老人花20多万元买保健品成‘月光族’”等等,不一而足。
首先,从个人方面看,人老了,身体衰弱了,生理机能不行了,疾病也就多了,出于对重病或死亡的恐惧,他们总希望能出现一种灵丹妙药,能真正控制或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恰好养生保健品的推销商把准了老人们的脉,靠巧舌如簧的业务员或举办养生保健会,任意夸大保健品的用途,一下就击中了老人的心。
其次,从家庭方面看,如今是个人口大流动的时代,年轻人为了生活,终年在外拼搏,一年中很少“回家看看”,孤独和寂寞时时袭击着“留守老人”那衰老而脆弱的心,他们只得外出参加一些免费活动。加之经不住“养生保健”的诱惑,上当也就顺理成章了。
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老年人应选择正规医院就医,不偏听偏信“秘方”、“神医”。选购保健品前先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咨询专业医师,尽量到实体药店购买知名品牌,切勿贪图免费或便宜。
e查
到底
理财陷阱
近几年,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有一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不多,通过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形式骗取钱物的案件越来越多。
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
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公安分局破获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1000多名老人被骗,被骗金额超亿元。
2015年,广州龙飞物流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百余老人被骗,被骗金额超两千万。
2015年,深圳中桥公司非法吸纳存款,数百老人被骗。被骗金额超过1.2亿。
2016年,湖南凯默非法融资性担保有限公司,高息吸纳存款,几十位老人被骗,被骗金额超过千万。
2016年,天津警方联合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以高息高回报为诱饵骗取钱财的非法集资案,2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参与非法集资的投资者大多数是5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
2016年,珠海香洲、拱北警方都破获了多宗以老年人为侵害对象的非法集资案件。其中,香洲警方破获的谭某等人的非法集资案件中,该团伙涉嫌向多名老年人非法集资金额3000多万元。
老年人已成为金融诈骗重灾区,骗子的骗术能够成功,很多时候仅仅是由于人们不愿意做投资前的调查。一个明白的投资者要懂得花时间做独立的调查,或者在投资前和家人朋友商量。一定要懂得投资的是什么、投资过程中的连带风险及所投公司的历史背景。
提醒:老年人大多没有风险投资的能力,其风险承担能力又往往较低,一旦投资本金收不回来,可能一辈子的积蓄就打了水漂。消费者唯有从自身做起,不贪图小利,到正规的银行网点,根据自身能力投资理财,才是正道。
e查
到底
养老院陷阱
每一位老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晚年可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安度晚年,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会因此梦想而无家可归。
以养老产业为幌子,通过虚假温情玩套路进行非法集资,是养老陷阱中的新花样。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合同条款无法履行,老人们投资的养老钱就将面临血本无归。
据《经济日报》日前报道,江西两家养老机构因非法集资陷入瘫痪,目前已有超过4000人报案,报案金额超过5亿元。记者走访了部分陷入非法集资漩涡中的老人,其中一些人变卖房产已无栖身之所,有的怕子女担忧迟迟不敢告知真相。实地调查发现,与“无合法证件、无实体项目、无正规服务”的企业相比,这两家养老机构证照齐全,硬件设施完备,且环境优美,日常的服务也得到了入住老人的好评。它们均采用“会员制”模式,根据会员所投资金额,在住宿、饮食、旅游等方面给予优惠,并提供年化收益率4%至11%不等的返利。
另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一家名为“爱福家”的养老服务平台,以卖养老产品为名吸引了众多老年人投资,且遍布江苏、浙江、山东等全国多个省份。然而,前不久,该公司突然关停,投资者面临血本无归的境遇。多则四五十万,甚至上百万,少则三四万,这些老人,几乎倾其所有,把养老钱都投进这个项目。
根据“爱福家”的宣传海报,“爱福家”是华晚集团的下属品牌之一。华晚集团声称是领先的老龄产业整合运营平台。公司成立于2013年,总部在南京,全国有近200家客服中心,会员总数近百万。
陈大伯是“爱福家”紫荆花路分部的会员,他是从去年开始购买“爱福家”的产品,“一开始投入1万,后来慢慢追加了10多万,今年又投了30多万,一共是49万”。
陈大伯说自己也没有盲目相信,去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我看到很多新闻上都有关于它的报道,还有知名演员来代言”。“关键是,我都观察它三四年了,一直都很正常啊。所以去年先投了一万进去,看看没事,后来胆子就越来越大了。”
卖的是养老产品,这是老人们不惜倾自己所有购买“爱福家”产品的原因之一,就像陈大伯所说,这个宣传击中了老人们的痛点,因为参与其中的老年人几乎都遭遇了养老之痛:子女太忙,无暇顾及。
除此之外,保本、回报率不高也不低,这些都让老人们吃了定心丸。
以前,我们听到老人被骗的新闻,总认为他们是因为太无知,太盲目,没有预估风险的意识。但这次被牵涉其中的老年人并非是盲目相信,在巨额投入前也尽自己所能做“功课”:比如观望三四年才出手,比如先小投入一点,比如搜集这个公司和老总的信息,比如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他们觉得已经慎之又慎,只是现实的复杂性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所以最终还是没躲过陷阱。
e查
到底
低价游陷阱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出游的诈骗案件不断增多,各种招数层出不穷。最典型的套路就是以低价游、免费游为诱饵,利用一些老年人贪便宜的心理布设消费陷阱。
据中国宁波网今年4月报道,51名老年消费者集体向宁波市鄞州区消保委投诉了一起拉人头式“低价游”,涉案金额超过6万元。这是一起借假“旅行社”名义个人自发组织的拉人头式“低价游”消费纠纷,上当受骗的都是一群年龄在60到85岁之间的老年人。老人们在不情愿的情况下选购商品,包括珍珠项链、手镯、玉器、棉被等等商品,前后强制消费金额高达6万多元,且大都属于三无和过期商品。旅行归来,这群身心疲惫的老年人要求退货退款,但均交涉无果。
老人低价旅游骗局的常见套路有
自费项目自愿变强迫、增加购物时间、压缩景区游览时间
等等。
提醒:出行旅游肯定是要成本的,仅仅是机票、食宿费等至少需要数千元,而旅行社是需要回本的,一些低价旅游团要补上这部分差额,就要让游客掏腰包买东西了。出门旅游一定不要贪便宜,更不要被一些低价团迷了眼睛。
e查
到底
网购陷阱
随着科技发展,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被骗的主要渠道是朋友圈(69.1%)、微信群(58.5%)以及微信好友(45.6%)。受骗的信息类型主要是免费领红包(60.3%)、赠送手机流量(52.3%)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48.6%)。
随着中老年人网上购物的人群扩大,网络维权甚至是诈骗案件也呈现多发态势。据媒体报道,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防骗能力低、维权意识弱的特点,对他们频频下手。而在网购药品、保健品投诉中,投诉者超七成是中老年人。
提示:中老年人网购时应首选大型购物网站,仔细查看买家评价。另外,在购买商品前,多渠道比较、了解商品价格等,不要被虚假折扣迷惑;网购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度高、交易量大、消费者评价高的正规电商平台;在网购支付时应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货到付款,避免私下交易;不要随意向陌生人提供自己的银行卡号码、姓名、身份证号等私人信息,不要将短信验证码告知他人,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或银行卡被盗刷。
和上述案例中惨重的损失相比,更让人唏嘘的是,在发现上当受骗后,大多数老人选择不告诉子女,而是独自默默承受——因为害怕被指责,害怕家庭失谐,害怕不被原谅,这种心理担忧和损失巨额财产的心理伤痛一样沉重。小编认为,为人子女,除了在经济和物质上给予老年人照顾,更应注重对老人心理层面的尊重和关爱——周末假日,更多陪伴,及时沟通,不给诈骗者可乘之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