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跟随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18-7-16 23:11:12
标题:
跟随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跟随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2018-07-16 08:38
钱嗣杰,山东平阴人,著名新闻摄影家。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军事摄影记者,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处摄影组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中央记者组记者,毛泽东主席随身专职摄影记者。
毛泽东与摄影师钱嗣杰在武汉东湖合影
1965年3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武昌,44天后离开武汉到长沙,5月21日再从长沙出发,经株洲、醴陵、攸县、茶陵、莲花、永新、宁冈,沿着1927年秋收起义的路线重上井冈山。钱嗣杰有幸跟随毛主席重上井冈山。
钱嗣杰记得,5月22日路过茶陵时,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夫妇和汪东兴及湖南省公安厅厅长李强等陪同主席接见茶陵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并同意与他们合影。当时,太阳迎面照来,钱嗣杰连拍了两张。毛泽东站起身来,说:“这次不能和大家多谈了,要赶路上井冈山,谢谢同志们。”
照完相后,毛泽东一行乘车从茶陵出发,一个小时左右进入湖南与江西交界的界化垅。界化垅一半属于湖南省茶陵县,一半属于江西省莲花县。司机认真地向毛泽东禀告,现在已进入江西省的莲花县。
莲花也是井冈山根据地六县之一,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到达根据地的第二个县。毛泽东忍不住轻轻地掀开车帘,向外面看看,他看见江西省委派来的前导车已在前面带路,可能想到保密纪律,他无奈地放下手,深情地说:“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莲花桥头村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翻过一个山头,来到永新县地盘,这叫避实就虚。”毛泽东眼睛闪着微笑,嘴角挂着微笑,那是一段永远值得回味、值得骄傲的“红色经典”。
车队行至茅坪的八角楼附近,毛泽东本想看看当年生活、办公的地方,突然八角楼对面步云山方向走来几十号人拿着铲子、锤子过来,汪东兴考虑到安全与保密就让司机开车离开。毛泽东隔着车窗久久看着八角楼,车离开了,老人家还转过头,恋恋不舍地看着它,痴情地看着茅坪的一草一木。钱嗣杰说,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拿铲子、锤子的人都是附近修公路的工人,刚好收工回家。
重上井冈山小车队沿着茅坪通往茨坪的山路蜿蜒而上,约半个小时就到了黄洋界。前导车按照事前的安排,停了下来。毛泽东在第二辆车上等不及警卫人员开车门,自己就打开车门,走了出来,向大家手一招,大步向山顶走去,山上下来的几十号人,紧随过去。远看无边无尽的云,像海洋一样,托起一个又一个的山峰,云海波浪起伏,山峰岿然不动。毛泽东自豪地说:“这就是黄洋界,当年五大哨口之首。”钱嗣杰记得,老人家在哨口来回走了走,看了看。
毛泽东在井冈山
毛泽东站在黄洋界上,极目远望。山风飒飒,护士长递来风衣,汪东兴接过给主席披在肩上。他走了几步,来到一座木头做的纪念碑面前,南面是朱德写的“黄洋界纪念碑”几个大字,北面写着印刷体《西江月·井冈山》,张平化仰视着碑文,激情地读了起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当年写的词,激起毛泽东心潮澎湃,他大声地说:“这首词是1928年9月初写的。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那一次我不在山上,井冈山的兵力不足一营人,好危险哦!”
随后,毛泽东笑着请钱嗣杰给他和张平化夫妇在黄洋界纪念碑前一起合影留念。张平化是小车队一行人中间唯一的井冈山老战士,他全家有七口人为革命献身。
小车队依次继续前进。从黄洋界到茨坪仅17公里,毛泽东兴奋地拉开车帘,细览沿路井冈山那峰、那云、那松、那石,若有所思。下午6时30分左右,一行到达井冈山山顶之镇———茨坪,毛泽东下榻在茨坪宾馆一楼的115号房间。
宾馆的工作人员请毛泽东在一张宽大的沙发上坐下来,稍事休息。毛泽东环视四周,脸上流露着喜悦的神色,连连夸赞说:“这可和当年大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上山1000多里路走了半个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还是机械化好……”钱嗣杰等都笑开了。
宾馆人员觉得毛泽东一路来到井冈山太辛苦、太劳累了,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及茅台酒、香烟、苹果。汪东兴深知毛泽东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作风,更知道毛泽东的脾气,立刻吩咐工作人员将烟、酒、苹果和鸡、鸭、鱼、肉等菜肴统统撤了下去。
钱嗣杰说,在茨坪的日子里,主席改变了他夜间工作、上午休息的习惯,而是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就去散步;在满目青翠的山林中,他大步流星地走着,常常使跟随他的工作人员落下很远,大家都赞叹主席的身体真棒。有时,主席会用他手上拿着的那根竹拐棍当成“开路棍”,比比划划地在前探路,就好像是回到了38年前似的,那样生动活泼、那样豪情满怀……
一天饭后,毛泽东在山间散步,望着叠翠的青山讲了起来:“井冈山是座好山哩!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当年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很艰苦的,住的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这时,钱嗣杰抢拍了一张毛泽东散步的照片。听到咔嚓一声,毛泽东抬起头,之后转过脸问陪同人员:“井冈山现在还产红米么?”
在场的汪东兴清楚,毛泽东在中南海一直吃红米饭,吃红薯、芋头、玉米、马齿苋等等,可来井冈山快两天了,还没见到他吃红米饭呢!便赶紧回答说:“有,有!”并补充说,“主席,去年你吃的红米,就是从江西买回去的。”“哦……”毛泽东不再讲话,继续散步。第二天,毛泽东的餐桌上增添了一碗红米饭。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毛泽东词《重上井冈山》
谈起井冈山,钱嗣杰不由得吟起毛泽东的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吟毕,感慨地说:“这阕词是主席当年5月27日下午在井冈山填的,全词既表现了对井冈山的深切怀念,又赞美了井冈山的崭新面貌和不为任何艰难险阻所吓倒的革命精神,更是表现了主席宽广博大的胸怀。”
5月29日下午,井冈山广播站反复播送着一条开会通知:“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全山革命同志请注意!今天下午4点钟在茨坪宾馆门前召开广播大会,请相互转告。”
不多时,在茨坪宾馆餐厅门前,几十个山上和从山下接来的老赤卫队队员、暴动队队员、烈士遗孀,聚集成里三层外三层。井冈山管理局党委书记袁林用永新话激动地说,毛主席到井冈山来了,来看望大家,马上要接见大家。大家一听十分兴奋。
一会儿,毛泽东从宾馆大门走了出来,带着那么熟悉的笑容。所有的人在那一瞬间都愣住了,毛主席真的来看大家了,真的站在大家面前!一个个激动得忘了说话,毛泽东依次地握住当年给红军生死帮助的一双双粗手。握完手后,管理局的同志请主席站在前排中央,井冈山各级领导站在了两边,毛泽东和井冈山新老同志、烈士遗孀一起照了一张相。钱嗣杰说,由于考虑不周,相片洗出来一看,第一排两边站的几乎都是管理局干部,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倒站在了后面。
当天,钱嗣杰照的第二张相片是毛泽东和宁冈等县老同志、烈士遗孀一起合影。当时,革命烈士袁文才的发妻谢梅香坐在第一排,井冈山管理局局长、书记袁林刚准备介绍,毛泽东认了出来:“袁嫂子”,还是当年在井冈山大仓村第一次见面一样的称呼。谢梅香的眼泪“哗”地流了出来,38年了,天翻地覆,毛委员成了党和国家的领袖,还是这样称呼她。她忘记了回答,忘记了说话,近乎痴呆地仰望着毛泽东。招呼大家站好,钱嗣杰按下了快门。
20世纪60年代的保密工作依靠群众路线,做得比较好,毛泽东在井冈山住了多日,除了相关人员,住在茨坪的绝大多数群众都不知道,更不知道老人家就住在自己村子里。听广播后,群众涌过来了,见到毛主席。他们揉着眼睛,看是不是在梦境,有的人激动地举起右手,喊起口号,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毛泽东向群众招手,大步流星走了过来,红光满面地走在井冈山大道上,高举着右手和大家打着招呼。激动的人群沸腾起来了,“毛主席万岁!”口号声随着松涛久久地起伏,那是人们发自肺腑的欢呼。这一刻,钱嗣杰激动了,连按快门。
这一天,毛泽东沿途接见群众3000多人,茨坪当时常住人口也只有几千人,男女老少倾巢而出。离开井冈山时,毛主席的心情非常激动,在沙石路上走得很慢,频频地向两旁的群众挥手。这次主席上井冈山酝酿很久,考虑得比较深远。重上井冈山所有活动中,钱嗣杰拍照了100多幅照片;新闻电影制片厂舒世俊、贾秋和也拍了短片。钱嗣杰回忆说:“在我印象中,主席本来还打算去延安的,后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就没有去成。过去的艰难岁月在老人家心目中印象很深,革命老根据地在老人家的心目中地位很重。重上井冈山,主席的心情一直很振奋。”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