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这个活了105岁的女人道破婚姻真谛: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18-7-18 21:10:04     标题: 这个活了105岁的女人道破婚姻真谛: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活了105岁的女人道破婚姻真谛: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什么?                                         

2018-07-17 20:44                                                   

                  

作者 | 楠瓜

7月17日,杨绛先生的诞辰,她是中国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杨绛

(1911年7月17日- 2016年5月25日)

能被称之为“先生”,一定不普通,要有风骨,有大学问。
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从出生到去世,跨越一个多世纪。
105年的岁月里,她经历家庭变迁、政治风暴、生离死别,却始终坦然、优雅地走完一生。
很多人喜欢她,大抵就是喜欢她的博学、睿智、淡泊名利、宠辱不惊,以及她为人妻的婚姻经营之道。
活了一百年,她的人品、学问、婚姻都留下佳话,民国史上,只此一人,丈夫钱钟书赞誉她是“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杨绛与丈夫钱钟书

时间回到1932年,杨绛与钱钟书在清华园相遇,初次见面,钱钟书便对杨绛一见钟情,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回味: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那个时候啊,校园里总有流言蜚语:“钱钟书已经订婚了”“杨绛已经有男朋友了”,钱钟书急了,他马上写信给杨绛要求见面。
第二次见面,钱钟书对杨绛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忙回应:“我也没有男朋友。
有的时候啊,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人。
1935年,两人结婚,钱钟书24岁,杨绛23岁。
势均力敌的才子佳人,在此后六十余年里,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最为世人所欣羡。
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杨绛的“智慧婚姻”。

新婚不久,钱钟书就要赴英国留学,还是个在校生的杨绛,决定与丈夫前往。
她是最了解他的。
钱钟书是个“生活白痴”,做事笨手笨脚,不会系鞋带、走路会摔跤、甚至吃饭都用不好筷子,为了让丈夫能全身心钻研学术,杨绛甘愿洗手作羹汤,做她背后的女人。
钱钟书打翻了墨水瓶,弄脏了房东家的桌布,弄坏了门轴,砸碎了台灯……杨绛非但没有责备,反而笑眯眯地说:“不要紧,我会处理”。
杨绛始终把钱钟书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她是深爱钱钟书的,她欣赏他的博学多识,包容他的缺点,她懂得,女人在不同的阶段当有不同的修行。
“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钟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果然,成功男人总是需要一个女人成全的。

而钱钟书呢,也是深爱妻子的。
杨绛坐月子期间,从未进过厨房的他炖了鸡汤,还剥了嫩蚕豆煮在汤里。
还有一次,杨绛晚上把煤炉熄了,早上起来,钱钟书却给她端来早饭:浓香的红茶,热了的牛奶,煮得恰到好处的鸡蛋,还有黄油和果酱。
她很诧异,表扬他一番,又追问道:“谁给你点的火啊?”他笑眯眯地说:“我会划火柴了!”
轰轰烈烈的爱从来都不会长久,渗透在柴米油盐间的关怀,才最是浪漫,而最好的爱情莫过于乍见之欢,又能久处不厌。

杨绛与钱钟书在自家门口小树前
此后的几十年里,即使遭遇政治变故,一家人流离失所,尊严、自由受侵犯,钱钟书与杨绛也始终相扶相携、相互鼓励着,度过了那段难捱的日子。
钱钟书与杨绛,大概就是婚姻最理想的模样: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世界薄情,可总有人选择深情地活着,如此的相知相伴,怕是一世纪难有一双。
执子之手,与子共箸;执子之手,与子同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杨绛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阿瑗

只是,与君百岁,终须一别。
1997年早春,女儿阿瑗因病去世;1998年岁末,丈夫钟书去世,从那一刻起,世间再无“我们仨”。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还没从女儿的离世中缓过神来,又承受了丧夫之痛。
可杨绛先生是坚强的,她没有流泪,只是站在钱钟书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去。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可是我压根不能逃,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钱钟书走后,她悉心整理丈夫的作品和手稿,继续自己的创作。
正如她自己所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常态,看透就好。

再后来,杨绛回忆着一家三口的幸福过往,写下了《我们仨》,文字温暖,却也尽是凄凉。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对于杨绛来说,相爱的家人就是一切。

1981年,一家三口在三里河寓所留念

回想起钱钟书与杨绛的初次相遇,杨绛长相并不出众,为何会获得才子的青睐?或许就是胜在气质从容,和身上那一股优雅劲儿。
杨绛历经百年人生的起起伏伏,即便是晚年孤独一人,却依旧平静而充实地活着。她把这种处世哲学流露笔尖,她的文字读来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深远,总能带给我们温暖与力量。
作为缅怀,杨绛先生的一些文字,与你分享。

晚年伏案创作的杨绛

人生实苦,任谁都有逃不过的劫难,爱而不得、生离死别都是人世间的苦涩,可还是愿你能如杨绛先生一般:
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看透世事沧桑,内心依旧安然无恙。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