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典
研究庄子的国学大师刘文典讲课,常常追求让学生“身临其境”。有一次,他讲了半小时就结束了内容,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周三是阴历五月十五,正是月圆之夜,他要在一团满月下讲《月赋》。到了那晚,皓月当空,月光下摆了一圈桌椅,刘文典坐在学生中间大讲《月赋》,见解精辟,挥洒自如,让听者沉醉其中,不知往返。黄侃
号称五十之前不著书的黄侃以狂傲闻名,他上课时,学生戏称其为“三不来”:刮风不来,下雨不来,心情不好也不来。每次授课讲到精彩要紧处,便戛然而止,说道:“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闻一多
大师们一个比一个有才任性,上起课来也大多不会照本宣科。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鲁迅和胡适
别看这些文化大师们一个个板起脸来挺吓人,可在课堂上,不少人都是非常亲切活泼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可以用三点来概括:林语堂
林语堂上课,从不正襟危坐,有时坐在讲台上,有时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放在讲台上,笑语连篇,滔滔不绝。学生见了也十分放松。徐志摩
黄侃讲《文选》,一不用教材,二不用讲义,原文一写就是满黑板,从来不会错漏。他给弟子陆宗达讲《说文解字》,先是一个字都不讲,只给他一本没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点了三本之后,他才开讲,从此陆一本《说文》已烂熟在胸。王国维
胡适在北大上课时,不少人前来“偷听”,他上课时便让学生把名字留下,问:“你们谁是偷听生,没关系,能来偷听的人都是好学之士。我希望你们给我留个名字,做我班的学生。”文字主要来自民国文艺(慕容素衣撰写),有删改
责编 | 姚琪钰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