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个新闻,宜宾的洪水把苏轼的雕像冲倒了,独留黄庭坚的雕像屹立水中。面对此情此景,网友们脑洞大开,各种P图。
可是你知道吗?其实这件雕塑背后有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
▲ 网友P图
为啥这么说?
在历史上,他俩有过一次非常伤感的离别,这次离别后,两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相见,那么,两个大才子见面都会聊些啥?
作为脑洞比黑洞还黑的意外天团,我们设想了一下.........
▼
时间回到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
这一年,春风得意的黄庭坚突然被卷入文字狱,被贬黔州,而声援他的苏轼也被贬惠州。赴任之前,两人在鄱阳湖畔相聚,畅聊了整整三天,才依依惜别。
在这三天里,他们可能会聊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文字狱,聊到彼此不断被贬到更远的地方,聊到理想的远大和生活的困苦,聊到彼此的惺惺相惜……
其实,这两个人能当上好朋友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俩的命运实在是有太多相似之处了。
两人的友谊始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湖州太守孙觉(黄庭坚的岳父),想让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苏轼替女婿扬名,结果苏轼看过黄庭坚的文章后大加赞赏——“写出这样的文章,想不出名都难,哪里还用我去扬名啊”。
于是,黄庭坚专门写了两首诗寄给苏轼,求勾搭,而苏轼郑重的写了《答黄鲁直》予以回应:"我一直诚恐不能与君结交,而君今日不惜辱没才华,如此礼待我,喜愧之怀。”
这是求之不得的节奏啊。于是,两个人就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诗文唱和。
不过俩人一直连面儿都没见过。
直到元佑元年(1086年),神交八年之后,两人终于在京城第一次见面。
见面之后,两人讲道论艺,鉴书赏花,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疯狂给对方写诗。简直就是相见恨晚。
比如,黄庭坚把老家的茶叶送给苏轼,写了首情意绵绵的《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东坡居士~这是从我江南老家摘下的云腴茶,用石磨研磨细细雪花也比它不如。你可要好好喝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苏轼为了感谢他,特意写了首《次韵为谢》。
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汤雪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
鲁直~你送给我的茶,我甚至不舍得让僮仆去做,都是自己亲手泡呢。
这两人啊,在京城共事的这三年时间里,唱和的诗篇近百。真是高产似那啥。
除了文学上的交流,在政治上,两人也互相支持。
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头,在政敌王安石的保举下才逃脱一死。
当时苏东坡有多惨?墙倒众人推,他的政敌都想置他于死地。昔人踏破他家门槛的人呢?都在忙不及地避嫌,几乎一个都找不到了。
尽管当时黄庭坚还没见过苏轼,只有他依然坚持和苏轼书信往来,给苏轼精神上的支持,还被牵连罚了20斤铜。
到后来,黄庭坚因为修《神宗实录》被卷入文字狱时,苏东坡实在看不下去,写了首诗讥讽朝政,结果导致两人双双被贬。
即使这样,两人还是在赴任之前约好再见一面,这才有了开头的鄱阳湖分别。
这次分别后,两人再未相见。
▼
所有的到来都是隆重的,所有的离别都是猝不及防的。写“我”字的时候呢,飞白很枯,很紧,好像写它的时候笔画过去很快,有一种急切的感觉,笔画飞扬,很愉悦。就好像是想到东坡的时候忽然笑了一下似的。
那么,苏东坡会嘲笑他吗?▼
苏轼死后,黄庭坚写了一首诗,名叫《松风阁诗》。
他写道,松风阁的风景实在是好,可惜“东坡道人已沉泉”,这么好的风景,不能同他一起欣赏。想把这首诗寄出去,但是“东坡道人”不会收到了。
然后他又写到,“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离开这个像囚笼一样的世界,驾一叶扁舟,与好友消磨平生。
这个愿望,因为最重要好友的逝去,永远不能成真。
▲ 左《松风阁诗》 右《寒食帖》题跋
先看了黄庭坚在《寒食帖》上的题跋,再看这首《松风阁诗》,你会发现《松风阁诗》的每个笔划,都比《寒食帖》跋的笔划更加低沉,也不似那样欢快起伏。
因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失去挚爱的亲朋。
那个时代,消息传递如此缓慢,有时候人到不见字,有时候字到了,人却不在了。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因为这种不同步,在时空的延迟中,黄庭坚认为苏轼依然活着,依然会想起他,苏轼也因此,在世界上多活了一段时光。
这正是在这段友情中最真挚的部分。
黄庭坚并非为了寻求政治上的支持,也无关任何利益上的纠葛,只是单纯地想起他的老友苏轼,想起他曾经做过的事情,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
在半梦半醒间,以为他大概只是出门万里,也许哪一天就会归来,向自己道一句:
“饮一杯吗?老友?”
<END>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