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4日 18:55:59
来源:江苏书协
资料图
学书宜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三国钟繇小楷《宣示表》
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资料图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键,不得计其遍数也。王羲之《黄庭经》
夫书先须引入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钟繇《季直表》
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戴冠佩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蚊起风,振迅笔力,颖脱毫举,终不失真。孙过庭《书谱》
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侧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隶之余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自然于二法臻极。赵构楷书
先贤作字,必首为数行楷法,然后肆笔以终其书者,盖所以示其学古之迹,施于行草为有叙,如二王《起居帖》,长史《家问帖》,真卿《坐位帖》、《乞米帖》可见矣。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学书须彻土彻下,上谓知其本原来巧,下谓采其末流孙支,知本则意思通而易为力,求原则笔势顺而易为功。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人各自立家,皆砍打破古军铁圈,然规格方整,转不能变,此有心无心之别也。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故求魏、晋之变化,正须从唐始。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学书如穷经,直先博涉,然后返约,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勿拘。乃为不掩性情,自辟门径。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