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七夕不是让你过情人节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18-8-17 07:39:12     标题: 七夕不是让你过情人节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8-8-17 07:40 编辑

七夕|妈妈说,七夕不是让你过情人节

文化艺术报 2018-08-16 21:13:08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起源于汉代,也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专家称,传统的“七夕节”与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年轻人把它当做一个爱情节日,主要是跟民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爱情传说有关系。
事实上日本和韩国也有“七夕节”,它们都源自中国。在这两个国家,“七夕节”都与情人节无关,而是保留了中国古代“乞巧”的传统。相反,在中国这一习俗却正逐渐消失。年轻人把它视为“中国情人节”,过节时更热衷互赠鲜花、巧克力来表达爱情,知道七夕节真正含义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

古人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吃巧果


宋朝时,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全民狂欢
在宋代,七夕是一个非常盛大、隆重的全民狂欢节。热闹气氛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据《醉翁谈录》记录:“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南宋七夕,“数日前,以红鸡、果食、时新果品互相馈送”,到七夕夜华灯初上时分,“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
女儿回娘家
民间父母对于新嫁出去的闺女,每到七月初七要接回家来,意即要保护女儿和女婿的幸福生活。

七夕品诗

迢迢牵牛星
汉丨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燕歌行
三国·魏丨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鹊桥仙
北宋丨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宋丨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责 编:张瑞琪 版 编:啊 七
审 核:梓 希 汉 兴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