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三尺书台 说尽千载历史百年英雄八旬春秋 演遍跌宕大戏悲喜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梅    时间: 2018-9-12 06:39:26     标题: 三尺书台 说尽千载历史百年英雄八旬春秋 演遍跌宕大戏悲喜人生

三尺书台 说尽千载历史百年英雄八旬春秋 演遍跌宕大戏悲喜人生                                         2018-09-12 05:03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本报讯 (记者 祖薇)昨日,刚痛别相声大师常宝华,又惊悉评书大师单田芳逝世的噩耗。北京青年报记者9月11日从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肖建陆处获悉,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单田芳先生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天津,1953年毕业于沈阳二十七中学,本应继续攻读东北工学院,但因家庭变故未能完成学业。而后,他拜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走上了说书之路。期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是当年少有的“秀才级”评书演员。1955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并在此崭露头角。
单田芳先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从艺六十余年来,单田芳先生共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共计12000余集,节目时间约6000余小时;演播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既有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等,又有根据研究创作的历史演义评书《百年风云》《乱世枭雄》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单田芳先生一生钟情评书事业——2000年罹患胃癌接受手术,胃被切掉了三分之二,硬是凭着康复训练,又一次重新站到书台上。之后,他仍毅然继续创作并录制了后续的20余部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为经过重新创作和修改的新式评书,如《贺龙传奇》《血色特工》等红色经典系列评书。
1995年,单田芳先生成立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开评书艺术走向市场的先河。2004年,单田芳先生被北京曲艺家协会特聘为名誉主席;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2012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单田芳先生录制的评书,艺术水平高超,题材广泛,数量很多,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他的评书作品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甚至被书迷形容为“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2017年之后,单田芳的微博就久未更新了,直到五天前,他又在微博上发言,支持单氏评书传承人、女儿单慧莉的评书公开课。单老生前最后一条微博发于9月7日。当时,不少网友看见单田芳更新还十分欣喜,并在下面留言称“单老师一定要长命百岁”。
北青报记者从单田芳先生治丧委员会处获悉,单田芳先生告别仪式将于 2018年9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刘兰芳姜昆悼念单田芳
与单田芳、田连元、袁阔成并称为“当今评书四大家”的刘兰芳在微博上悼念称,“惊闻单田芳先生作古,异常悲痛。我与单田芳先生相识六十年,在鞍山曲艺团一起工作三十多年。几十年来风风雨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单田芳先生艺术精湛、特别勤奋,他把毕生的心血全用在了评书艺术上,创作播出了一百余部评书作品,对评书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的传承人。他的去世,是评书界的损失。单田芳先生千古!”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悼念称,“向单田芳老师的家属致以问候。单先生堪称评书大家,他的艺术造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愉悦、快乐知识与智慧。他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永远成为曲艺艺术的瑰宝。单先生千古。”
除此之外,六小龄童、潘长江、冯远征、严屹宽、朱广权等都纷纷转发单田芳先生去世的消息,并祝大师一路走好。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祖薇
延伸阅读
再无“且听下回分解”
单田芳先生生前曾多次接受过北京青年报的采访,谈及他的家世,谈及他的轶事,更多的,是谈及他钟爱的评书。本版特地摘编2006年2月22日本报记者谭璐采访单田芳先生后撰写的《单田芳:且听这回分解》,让读者对单老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门里出身”
单田芳是“门里出身”。这是他们曲艺圈的行话,是说家里都是干这个的,拿今天话说就叫曲艺世家。他的母亲王香桂是东三省有名的西河大鼓艺人,临产的那天还在台上说着《杨家将》,单田芳差点就降生在书台上。他的祖父、父亲、伯父、叔叔、三个舅舅也都是搞曲艺的。拿单田芳的话说:“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对曲艺就有"半仙之体"。”他5岁时就能小嘴吧吧儿地模仿着说上几段。
可单田芳的父母却并不打算让他入行,想让他上大学,做阔差事,改换门庭。然而世事就这么难料,阴差阳错的,他还是入了行——那时候他父亲稀里糊涂地入了狱,母亲改嫁远走,作为长子的单田芳身上的担子可想而知。屋漏偏逢连夜雨,他刚一入大学就因病休学五个月,功课跟不上,特别是俄语学得最为差劲。
单田芳父亲的朋友李庆海,也是一位曲艺界的前辈,当时就给他分析形势和他的短长,还从收入上算经济账,劝他下海。后来李庆海成了他的师父,给他取了艺名—单田芳。
“板凳王”
也在那个时期,家里给单田芳娶了个唱西河大鼓的媳妇儿王全桂,在最初的两年帮他渡过生活难关。1954年,单田芳正式开说。一开始,他只有资格做“板凳头”,这也是行话,就是只能在非黄金时间段说。家学、天资、用功,加上台缘儿又特别好,一年后他被称为“板凳头大王”,一套接一套书都受到追捧,收入远超过正场演员。
“没个背”
那么多书单田芳是怎么背的?他表示,说书一般只记梗概,“谁有那么好的脑子?不可能,背不下来。但是我们记梗概,然后说的时候按照梗概即兴发挥去。往里头怎么填词,那就根据个人的功力了,可能你知识比较丰富、阅历比较广,加的那词就恰如其分,说得有血有肉,就更能吸引人。如果你没那种本事、没那种道行,那肯定你说得枯燥无味,就不受欢迎。同一本书说十回十回不一样,它不是固定的词。哪有个背啊?没个背。”
“文革”期间单田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农村劳动,不让说书,他干农活的时候就在心里做总结——总结“那些年那书说得有纰漏,这书说得不合理,如果我再说,这书应该这么说——从书一开本,上场诗怎么说,头一回怎么说,人物应当怎么刻画”。就这样,一篇接着一篇,把他过去所说的书,想了一遍又一遍,“这么多年,磨得溜光水滑,非常亮堂,就等着批发了”。于是等到重上舞台的时候,单田芳一点都不显着陌生。
“铁嘴假牙”
曾经有一位听众给单田芳写过一封信:“您的"单"字,按繁体字(單)其中有七个"口"字,"田"字又是五个"口"字组成,再加上您本人一张口,一个人就占了13张"口",难怪别人说不过您。”这当然只是笑谈,单田芳成功的最重要原因还是他苦练内功。
单田芳的嘴堪称铁的,牙却是假的。这又有一个典故。1978年,45岁的单田芳重返舞台。有一天在鞍山体育馆说《隋唐演义》,看到观众冒雨来听,他一激动,格外卖力气,说到“程咬金探地穴叫人发现了,程咬金一着急一喊,大斧子一晃”的时候说个喷口一使劲,噗,把假牙喷出来了。当时那嘴就瘪回去了,大伙全乐了,看得清清楚楚,一个白东西出去了。单田芳找着那个牙涮一涮,扣上再接着说。
那个时候他刚40多岁,怎么就一嘴假牙了呢?原来,“文革”期间,因言获益的单田芳不断因言获罪,祸从口出,成了“老运动员”。有一回被囚车拉到鞍山市工人夜大受审问,那车门一开他头一个下去,黑天里不知哪位造反派穿着大皮鞋,正好飞起来一脚,踢他脸上。当时就听咔嚓一下子,这血就淌下来了,奇疼无比,舌头都木了,拿手一摸俩门牙全下来了。那一脚,他丢了九颗牙。
“云遮月”
要说单田芳说书标志性的特点,就是他独特的嘶哑嗓音。甭多了,听上三句就能把他识别出来,好些书迷还喜欢搞模仿秀专学他。他这嗓音又被称作“云遮月”,唱戏的周信芳也是云遮月的嗓子。
什么叫云遮月?云遮月就好像挺明亮的月亮叫云彩给遮上了,就是形容声音嘶哑、不透亮,还有点声,但不亮了。像人家那亮音儿、钢音儿、水音儿就都没有了。单老爷子这嗓子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他原来的嗓音也不太亮,职业的关系,说书人的嗓子都有点嘶哑,因为嗓子费得太厉害了。可单田芳说过去嘶哑归嘶哑,有高音:“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我们曲艺团年年到千山旅游,在千山西阁,面对群山,几个嗓子好的互相比赛,看谁声大,听那回音。我是其中之一。我嗓子要多高有多高,相当洪亮。”
嗓子后来怎么说不出话来了?原来,被打成反革命后,担惊受怕,窝火委屈,一股急火全拱上来了,嗓子老发炎老肿着,也没法调治。时间一长,音带就长了息肉。
复出之后,单田芳去做手术把息肉割掉。割下来的息肉,有小手指肚这么大。为了彻底根除,总共做了三次手术。之后,医生说不能再动手术了——要想把息肉摘干净,恐怕要毁坏声带,那样的话,就彻底无法从事评书行业了。就这么的,就变成现在这嗓子了。“人家谁说书像我这嘶哑嗓子?没有。”没承想这倒成了听众津津乐道的一大特色了。文/本报记者 谭璐“关门弟子”肖璞韬追忆单田芳的“拼”与“潮”
本报讯 (记者 祖薇)2010年被单田芳收作关门弟子的肖璞韬,11日晚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除了回忆师父单田芳对他的培养,着重介绍了单田芳对评书的“拼”与“潮”。
肖璞韬说,单老的“拼命”令人难忘。2008年前后,已经74岁高龄的单老筹备录制“红色经典”系列评书,一年的时间他录制了300集的《贺龙将军》、100集的《许世友》,后来又录制了《血色特工》等几部。
肖璞韬当时跟随单老整理文字资料。他回忆,那时,单老多次说过:红色经典系列不能按传统评书那样说。红色经典都是以详实的人物传记为基础的,演绎的空间很小,说这样的评书要有敬畏感,要小心翼翼,但还必须把故事说得引人入胜,这才是功夫。
单老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强记。肖璞韬介绍,在录音棚里录评书,单老一部《贺龙将军》,他生生背下来的。为了录这几本书,老人中间大病了一场,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么大岁数真的没必要这么拼了。录制完“红色经典”系列,单老又与工人出版社合作,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大唐惊雷》等制作成画本出版。
肖璞韬还说,单老的“新潮”在同龄人中也是屈指可数。他认为评书艺术应当与时俱进,不仅要创新说书手段,而且还要运用新的媒体传播。因此创办了自己的网络书场,既可以在线听书,又可以在线交流。他还特别喜欢看国产电视剧,近年的几部大剧《芈月传》《琅琊榜》都看过。肖璞韬说,“师父每次出现在人前时,都是精神抖擞的。他一直都说说书人要保持形象,不能给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80岁以后,他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作者:祖薇

作者: 兰梅    时间: 2018-9-13 05:17:00

本帖最后由 兰梅 于 2018-9-13 05:18 编辑

    为什么大家就是爱听单田芳的评书?                                         2018-09-12 21:37                                                   

2018年9月11日,刚过完教师节,一个噩耗传来,评书泰斗单田芳老师与世长辞,享年84岁。单老师走了,评书界少了一颗耀眼的星星。

单田芳老师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他一生是精彩的,虽然也曾有过无数的坎坷,但是他在评书这个传统文化艺术中取得的成就,无疑是光芒四射的。他对评书的推广和创新所做的贡献无人能及。

之所以这么说,七零后、八零后应该是深有同感的,在那个娱乐相对贫乏的年代,能够抱着老爹的破收音机,没事听听单老的评书,是一种多么享受的事情。他那略显沙哑的声音,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娓娓道来,就像一位和蔼的长辈默默地述说着尘封的往事,让人总是百听不厌。
虽然后来也听过别的老师如袁阔成老师、刘兰芳老师、田连元老师等大家的精彩作品,但是单老的声音像在我心中扎了根,已经无从取代。《隋唐演义》、《大明英烈》、《薛仁贵征西》、《三侠五义》等等,给我的童年增添了很多乐趣,从这些精彩而又通俗的故事中,慢慢体会到善和恶、是和非、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这些无疑会让我受益终生。
在我心目中,单老在评书界的地位,和武侠界的金庸老师一样,是不可撼动的,是空前绝后的,虽然一直在被模仿,但是从未有人超越。

有人认为单老说的评书太多,古往今来各个朝代几乎都有涉及,贪多不烂,不够精益求精。这种说法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首先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对的,评书并非真正的历史,而是演义,你硬要当正史来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再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的兴趣都不一样,你对大明感兴趣,他对隋唐更喜欢,如果单老只说隋唐或大明这两个家传绝学,很多喜欢别的方面的人就失去了欣赏的机会。
单老的一生都献给了评书,他志在推广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覆盖尽可能多的国人。其实,如果单纯为了生活,他有《隋唐演义》和《大明英烈》两部就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们都知道,单老可是评书界的老黄牛,一生耕耘不辍,不但说书,还自己收集、整理、创新,时空跨越之大,题材范围之广,产量之大,评书界无人能出其右。

要知道最初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听评书的,在电视、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那样的情节,茶馆一坐,来壶茶,顺便嗑个瓜子啥的,悠哉乐哉。广大老百姓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啊,传播方式的落后,必然会对评书的发扬光大造成障碍。
如何让评书有更多的受众,单老所做的努力,让人望尘莫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开创免费营销模式的先驱,虽然只是在评书界,但是却比国内杀毒界的周鸿祎还要早。借着广播电台的东风,在别人还在为说评书如何收费而费脑筋的时候,单老就免费把录下的评书送到各个广播电台播出,供全国人民收听。此举无疑为提高全国人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做出了巨大贡献,街头巷尾、田间路边你总能听到单老师的评书。

有句话说得好:“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足见单老师的评书影响之广,你要说没听过单老师的评书,你还好意思说你听过评书吗?曾有人说,城市里出粗车司机的历史教育,基本上都来自单田芳,虽然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单老对评书的普及和推广所做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
如今单老走了,但是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愿他一路走好,在天堂还能说书。
作者: 兰梅    时间: 2018-9-13 05:30:53

    惊闻单田芳去世,前两天刚刚听了单老播讲的《李自成》                                         2018-09-12 21:11                                                   

                  
文:葛维屏
11日下午,评书大师单田芳在北京去世,终年84岁。
听到这个信息,还是觉得挺震惊的。
就在星期天,9月9日,我还在网上找过他的评书《李自成》,记得单老在播讲时,称他讲的名叫《闯王外传》,其原本还是姚雪垠的《李自成》。

之所以找单田芳的这个评书,是因为最近购买了姚雪垠的《李自成》第四卷,这样,终于把这部多卷本小说给配全了。
记得过去曾经听过《李自成》的小说连播,应该听的是第三卷,播讲者是曹灿。
曹灿播讲的速度比较慢,现在看来,我喜欢听的评书,是那种节奏快的,说话像倒豆子似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起来热闹,也能显现出播讲者的功力与底蕴。
现在相声里还有一个基本功,就是“报菜名”,能一口气把林林总总的菜单脱口而出,的确是相声里的一个基本功。
单田芳的《李自成》以前没有听过。这次是一边剥毛豆,一边听单田芳的播讲,最初好奇的是,单田芳如何把姚雪垠的书面语,变成评书的口语化风格的。

听了开头,确实觉得单田芳对小说的改动是挺大的。姚雪垠的语言其实是很有特点的,他虽然写的是古典题材,但是,他非常注意人物对话与叙述语言之间的不同,是凡是人物对话的地方,都用了非常简洁的四字语汇,相当于半白话文,看上去古奥典雅,很有历史的沧桑感与做旧感,而一到了叙述性语言的时候,姚雪垠采用的是完全欧式语言,一个长句子从一而终,往往要占据几行的文字,可以看出,姚雪垠受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影响,这一点,也是《李自成》具有强烈现代性的原因。
因为句子之长,所以姚雪垠最喜欢使用的句型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或者是“一则……二则……”,还有一个常用词汇是“为着”,这种用语风格,一直沿袭到后出的四五卷中。可以看出,虽然后期姚雪垠采用了口述的方法,由秘书整理,加快了写作进度,但是想必他在写作时,还有不少文字是他自己写作的书面文字,所以还保留了他开始时的句型曲折连环、千转百回的语言风格。

所以,要将《李自成》那些看起来非常赏心悦目但读起来肯定会诘屈聱牙的文字变成声线,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这也是我好奇去听单田芳如何播讲的原因。
从第一讲来看,单田芳基本把姚雪垠的冗长的叙事部分,都删节了,把姚雪垠的用一个句型表达一个复杂的句式的方式也给改变了,单田芳基本是按照小说里的意思,进行了重新的场景编造,在他的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可以感到他紧扣人物的内心较量,表现出人物的微妙的情感变化,很有情境感。

当然,这是姚雪垠原著对人物刻画的功力打造了很好的铺垫,但是单田芳用评书的丝丝入扣的传统技法,对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的勾勒,也是功不可没的。
与我一同剥毛豆的妻子很好奇地问:“这是真的假的?过去皇帝还有这样好的吗?”
可见,评书开始部分对崇祯的塑造的确是很成功的,至少姚雪垠没有对崇祯作出污辱性的丑化,而这一点,后来的唐浩明的《曾国藩》在局部地区,对曾国藩的丑化,可以说比姚雪垠笔下的崇祯尤烈。比如,在写到曾国藩的欲望的时候,唐浩明可以说把曾国藩写成了一个伪君子与禽兽。

对妻子的疑问,我立马回敬道:“那你看《如懿传》,里面的皇帝的故事是真的假的?”
由此可见,单田芳在短短的开篇,对评书的人物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下子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
只是单田芳的评书,过去还真的没有认真地听过。

在评书的演播者中,最喜欢的还是刘兰芳。她播讲的好处,是张弛相间,节奏明快,给人感到信息量很大,尤其是她在塑造年轻人的情感方面,很能引起共鸣。她的声音模仿力强,男女角色都能做到绘声绘色,所以一听就能进入播讲者创造的情境中。
这也是当年刘兰芳播讲评书造成万人空巷的原因。
尤其感到,刘兰芳的人物对话实在是好,很有递进性,很有真情实感。听刘兰芳评书的感觉,就像后来看金庸的影视作品及小说。

当后来香港电视剧进来之后,刘兰芳的优势之处,已经被港剧及之后的金庸作品代替了。

应该说刘兰芳的最大特点,还是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其他的几位评书播讲者,当年也曾努力培养过兴趣,但终于没有成功。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当年在小说联播里分段播放过,但是,他的那种慢节奏,以及过分的书面语化,实在不是我喜欢的一种类型。
对单田芳的关注就更少了,他的声音给人一种老古董的感觉,不像刘兰芳那样的清丽,富有穿透力。
但是,单田芳肯定有他的功力与底蕴在那里。这一次,听了一节《李自成》片段,就觉得他把一段传奇故事,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得浑厚而富有粘度,如果过去收听评书能够更方便、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话,估计也会成为他的一个粉丝的。

一个文化产品的样式烙印着一个时代的印迹。评书作为一门声音的艺术,在当今越来越以声画同步的艺术产品占据传播主流的情况下,肯定会处于下风,这与连环画比较相似,连环画与声画合成的影视作品相比,只占了画面一维,而没有声音,而评书只有声音一项,却无画面感,所以,这种在一个维度上能独擅其长的艺术,肯定无法成为影视艺术的对手。
但是,他们的声音,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绝响,烙印着当年特定的印迹,值得我们永远的珍存与怀想。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