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方 /生活的艺术/ 周末读诗
今晚《夜读》主题曲
柴科夫斯基 “如歌的行板”
1877年初,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聆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那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感动得托翁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并说通过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
这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名句
从这本书诞生之日起
她就一直让人深深着迷
至今依然拥有大批痴迷的读者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 阿•瓦涅齐昂油画
在托翁笔下
安娜是进入19世纪俄罗斯的一个入口
彼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
在沙皇专制下的俄罗斯危机重重
正在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
托尔斯泰经典代表作之一《安娜·卡列尼娜》通过中心人物安娜•卡列尼娜与其丈夫卡列宁、情夫伏伦斯基及哥哥奥勃隆斯基的关系,把安娜的生活圈子和另一个圈子联系起来,组成一个上百个人物的体系。托翁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时期的社会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罗斯所存在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表达出作家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的许多观点。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陀思妥耶夫斯基评价说:
这部作品就其主题来说已经是某种我们自己的、最亲切的东西,它恰恰构成了我们在欧洲世界面前的特点,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新的发现”。
福楼拜说:
未曾读过托尔斯泰作品的外国人,要自我吹嘘熟悉19世纪的俄罗斯,那真是枉费心思。
那么,夜读君以为
不了解安娜•卡列尼娜
就无法真正地了解俄罗斯女人
而要认识社会巨变前夜的19世纪的俄罗斯
就不能不去体会安娜•卡列尼娜的
爱与哀愁
从文学绘画,到影视和舞台
全世界都钟情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
今晚《夜读》,我们一起走近
这个令全世界着迷的俄国女人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这是小说开篇语,也是托翁对婚姻和家庭的悟言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原来是一名政府要员的贵夫人,却在一次旅行中跟英俊的军官维朗斯基坠入情网,返家后仍然偷情。此事后来被丈夫卡伦汀发现,安娜要求离婚被拒,卡伦汀威胁她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投奔维朗斯基,过了一段短时间的幸福快乐生活,但不久维朗斯基便对这段情感到厌倦,渴望重新恢复在军中无拘无束的日子。安娜则日益思念爱子,最后在绝望中撞火车自杀。以下来自自《安娜•卡列尼娜》的插图
阿•瓦涅齐昂(1901-1971)
布面油画
雅斯纳雅•波良纳博物馆收藏
安娜与沃伦斯基相遇
夜晚,暴风雪。安娜从火车下来,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沃伦斯基。这是安娜与沃伦斯基的初次相会,他们彼此一见倾心。
列文与管家争吵
列文向凯蒂求婚,遭到拒绝后回到自己的领地。他亲力亲为,投入到领地生产和管理的各项事务中,但其积极的想法常与管家和农民相悖。画作描绘了列文和管家站在一栋房子前热烈争执,他们身后房子的原型来自雅斯纳雅•波良纳。安娜、卡列宁和沃伦斯基在火车站
在彼得堡带顶棚的火车站月台上,卡列宁迎接从莫斯科回来的安娜,沃伦斯基站在他们面前。
安娜与卡列宁交谈
在彼得堡的家中,安娜与丈夫卡列宁正在交谈。
安娜与儿子谢廖沙见面
安娜回到彼得堡的家,与过生日的儿子见面。她在床边屈膝跪下,把醒来的儿子搂入怀中。在经历了爱情、产后病危和远走他乡与爱子分别后,这次得来不易的见面令安娜既无比快乐,也百感交集。
安娜在去往火车站的路上
在驶向下诺夫哥罗德火车站的马车上,安娜思绪万千,想起与渥伦斯基的感情、相互的伤害与折磨,渥伦斯基的冷漠和疏远,这一切令她怨恨而痛苦,她想揭穿他、报复他,想要摆脱自己的痛苦处境。
自杀前的安娜
夏天的晚上,安娜站在奥比拉洛夫卡火车站的月台上,双手按住脸颊。与渥伦斯基争吵后,她曾经闪过死的念头,但此时并不是因为这个来到车站;而就在一列火车进站时,她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归宿。
加林诺夫草场的收割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里,列文在波克罗夫斯科耶领地上割草。列文喜欢割草,经常与农民一起收割。在他看来,乡村是生活的地方,是欢乐、痛苦和劳动的地方。画面描绘了色彩斑斓的草场,割草人一字排开,挥舞着镰刀,右边第二人是列文。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是一个带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色彩的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她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渴望自由真挚的爱情,不能忍受包办婚姻给予她的冷漠僵化的丈夫。她性格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真诚,因此她不愿像当时的许多上层社会妇女那样过虚伪的二重生活。为了追求个人爱情幸福,她公开出走与渥伦斯基同居。面对社会的蔑视,她表现出要向社会挑战的气概。但当她发现所真挚爱着的渥伦斯基只是一个庸俗而轻浮的贵族子弟时,面对他的冷淡和厌弃,她失去了生活的精神支柱自杀而死。《无名女郎》
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