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食
文 | 林芬
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他们的饮食方式。
——布里亚·萨瓦兰,1825
1
1796年的八月末,游轮海洋花号终于到达了法国北部的勒阿费尔港。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默默地站在甲板上,看着迎面缓缓而来的法国,有些激动。毕竟,这是他被迫流亡多年之后,第一次踏上故土。2
尽管萨瓦兰首创了“人如其食”这句话,但这个观念却有着更悠远的历史。西方美食观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帝国的希腊医圣盖伦(Claudius Galen)的膳食学。盖伦出生于派伽蒙,一个现属土耳其、曾经是希腊殖民地的海岸城市。他出身上层社会,家境富裕,逻辑学、修辞学、文学、哲学和医学样样精通。十九岁时,父亲过世,留给年轻的盖伦丰厚的财富。他随着名医一边学医,一边游历四方。162年,盖伦来到罗马当医生。他的病人大都是罗马的贵族和皇室。看病时,他常用自己备制的草药,也尝辅以食疗。3
只是,浪漫的类比推理挡不住严谨的科学来袭。十九世纪的“人如其食”观开启了膳食观的现代译本。4
然而,这并不是“人如其食”的唯一现代诠释版本。食物从“本质”向“成分”的转变,为科学打开一道门,使其得已进入身体和身份的建构的同时,也为社会制度及其行为者,比如市场,国家,文化等打开了一扇窗。5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找回曾被遗忘的对食物的理解,对我们与食物的关系的理解?就如荷马在三千多年前宣称的:“饥饿的胃不会允许它的主人忘记它,无论他是否在意,还是感到悲哀。”方法或许很多,我们不妨从想象力开始: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完 ——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1967年,台湾一家装饰传统的中国餐馆,人们在一张大圆桌旁共餐。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