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保卫战,我军依靠人民群众以少胜多。资料图
英勇顽强保卫家园。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是红军指战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当时,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并不在井冈山上,留守井冈山的只有3个营兵力,而来犯的敌军总兵力达到7个团。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实力对比,有同志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兵力多、武器好,主张暂时转移,把伤病员转移进深山密林,部队运用游击战术与敌周旋,而敌人不可能在此地久留,时间稍长自然会离去。在井冈山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朱云卿、何挺颖等为代表的红军指战员展现出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极强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在综合考虑撤退与坚守的利害得失后,最终决定坚守井冈山大本营,制定科学的内线坚守方略。首先,坚壁清野,使进山敌人饮食无着、不能持久;其次,利用赤卫队袭扰敌人、捕捉敌人哨兵,在敌人交通线上打击敌人,断绝敌人粮草供应,使敌人日夜难安;第三,派出31团1营2连,在永新三湾地区游击作战,牵制、袭扰敌人后方;第四,安排31团主力和32团2营防守黄洋界等五大哨口,32团1营坚持在茅坪、半冈山、砻市、大陇、古城打游击,策应守山部队。黄洋界上炮声隆。资料图
红军的预设战场让进犯的湘军吃尽苦头。由于山势险峻、山路狭窄,两侧又设置竹钉,悬崖峭壁无法攀登,兵力无法展开,湘军只能鱼贯而入。在地形限制下,敌军每名士兵之间必须保持一定距离,否则便无法射击。所以敌人虽有优势兵力,但顶在火线上的最多只有1个营。红军依靠天险和坚固工事以逸待劳,频频以滚木礌石杀伤敌人。参加黄洋界保卫战的开国中将王辉球回忆,“敌人要想攻上来是很困难的,我军居高临下能攻能守,敌人在山下呐喊,蜂拥向山上冲击,我军虽然人员少,但山势陡峭,敌人冲到鹿砦边缘就上不来了,因我军阵地布满了竹尖,扎得敌人嚎叫连天,再往上就更困难了,我军乘这个机会给敌人一顿痛击,敌人只好向山下滚去。就这样反复冲击多次,屡不见效。”资料图
真实历史中,黄洋界上的炮声,总共打了3炮,前2炮还是哑炮,只有第3炮命中湘军指挥部,重伤湘军团长陈纪良。其实,最后决定性的一击,还是井冈山根据地军民齐上阵的心理战。在湘军进攻受挫之际,红军指战员抓住有利战机大造声势,一时间,山上木石齐发,火枪齐鸣,点燃铁桶中的爆竹,如机枪连发。红军吹响军号,摆出主力红军回来的架势。山上的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也挥舞着红旗高声呼喊。湘军草木皆兵,真以为是红军主力杀回来,赶忙撤退。赣军一个团正准备经茅坪进攻黄洋界,听到湘军败逃的消息,根本不敢再战,立即逃回永新。以革命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战争,是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源头。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