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
大梨树 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之三十三)
张 其 华
第六章 展 望
小康社会是介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社会发展形态,是温饱与富裕的中间状态,是全面、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达到富裕发达的发展中的状态。小康社会并非终极的奋斗目标,只是发达的现代社会实现前的阶段性目标。在小康状态,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尚未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过程。小康农村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的阶段性目标,而非终极目标。
展望之一:农业的发展
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在解放后农业的发展经历了自给自足小生产的自然经济、大锅饭时代的集体经济、解决温饱问题的家庭经济、努力求发展的新集体经济,这样一个波折起伏的发展历程。艰辛的历程给中国农村的发展,给中国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磨砺,同时也带来了无限希望。
当前,农村的产业结构还在变动之中,经济的发展方式还在探索和调整之中。农村依靠工业化来发展经济这第一波已经告一段落,成效显著,既有经验,也有教训。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波,现在这种趋势正在酝酿之中,尚未成为普遍的现实。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许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三波,这种趋势也在酝酿之中,也许在某些地区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波。先依靠第二产业,再依靠第三产业,然后依靠第一产业来发展农村的经济,这也许是现在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依据以上判断,现在应该比较深入地展望一下农业的发展趋势,至少是辽宁地区的农业发展趋势。
现在,农村出现了三个新情况: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业余化。
农业副业化说的是在广大农村里农业已经成为副业,村里主要依靠发展工业和社会服务业来发展经济。主要精力不在土地上,而在其他产业上,只用很少的精力来打理农业。主业是其他,农业是副业。
农村空心化说的是有些地区,由于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打工或创业,村里只剩些老弱病残,对付着种些田地,村庄实际上已经虚化了。这种情况在辽宁地区还不多见。但是在辽宁,在经济比较好的地区,农村在本质上已经不是农村了。这样的农村已经没有了农村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氛围,经济的主要来源不是农业,村民从事的也不是农业劳动,生活环境和条件,生活理念和水准都不是过去的农村了,文化氛围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了。这样的农村实际是城镇,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农村已经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农民业余化说的是好多地区的农民仅仅在业余时间进行农业生产,主要的劳动时间在工厂里打工,或者从事其他来钱快、来钱直接的劳动,或者主要精力花费在农业生产的延续上,精深加工、中介销售上。这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产出较低、经济效益差、农民的主要精力不放在农业生产上。另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无需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太多的劳动,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只得另寻出路。更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条已经从耕作为主延伸到加工与销售环节,直接与第二产业的加工和第三产业的流通融为一体了。农民的真正身份可能是工人,可能是商人,也可能是管理者,只在业余时间做一做农民。
这种新情况对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既有利又不利的新情况。
一方面,农业生产被边缘化,农业在某些地区置于可有可无和不置可否的境地。以至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尤其粮食生产的形势十分严峻。粮食增产幅度逐年减小;农业的生产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制约了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资源减少,耕地、草场萎缩,土地沙化,农田污染,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严重,旱、涝、凤、虫不时发生,影响农业产出。此外,由于农业的投入比较大,生产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经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农产品由于价格高而缺乏与外国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这种新情况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经过艰苦的努力将使我国的农业在新的环境下,求得本质的发展。这主要是改进资源情况,在土地、山林、草场的保护上加大投入,获得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加快和加大农业资源的整合以及生产经营流程科学化的力度,求得农业产业在本质上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才可能实现。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或者说,产业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在资源的占有制度和方式上,在生产关系的构建上,必须体现出产业化的要求,否则农业现代化无从谈起。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诠释可能多种多样,我理解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横向的资源整合,一是纵向的经营整合。
横向的资源整合。
这是指农业的生产资料,如土地、草场、林地、牲畜,以及重要的加工设备,按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进行整合。把散在在各个家庭的生产资料,通过股份公司、专业合作社、专业农场等方式集中起来,也可以通过收购或租赁集中在专业大户手中,形成较大的生产经营规模,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或加工。用这种办法把散在或闲置的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便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更便于整体把握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产生更大的效益。
联产承包的家庭经济,以及在家庭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新的集体经济,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并不彻底。家庭承包基本还是个体经济。新的集体经济虽然已经基本打破了家庭经济单打独做的局面。但在联产承包基础上发展的新集体经济发育得还不够完善,制度不健全,机制不成熟,生产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新集体经济还没有独霸天下,集体经济与家庭经济的协作机制没有完善。彻底的产业化首先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扩大生产规模可以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完成,也可以在承包大户的基础上完成。承包大户通过合作或入股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实际上形成了合作性质的生产关系,这也应该被视为集体经济的一种实现方式。不一定是大梨树村这样以村委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只有生产规模的扩大,才是产业化的基础,是首要条件,进而实现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以及科技含量的提高。
纵向的经营整合。
这是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化。把产出的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成为可以直接应用的商品,进而直接销售出去。在一个生产实体中完成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商品出售的全过程,形成系列化、一体化。把农业生产延伸到加工、销售环节中去,形成一个整体,掌控全过程。这实际是一个企业的行为。这种整合把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加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商贸服务业,统一在一个经济体里。如果说横向整合是外在的产业化的形式,那么这种纵向整合就是内在的产业化本质。
经营方式的整合,不会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它可能重点不一,成熟程度不一,多种多样的。比如,重点在生产原材料,附带搞些加工,或者外委加工、外委销售,与其他企业或中介公司合作,这是初级的产业化。还比如,在生产原材料的基础上,重在加工,把自己生产的原材料和外购的原材料,以及接受委托的原材料,进行加工,然后销售。加工是重点。这是产业化的中级阶段。再比如,虽然自己生产原材料,进行加工,但重点在销售,不仅销售自己的产品,还转售别人的产品,销售的收入大于生产和加工的收入,这是产业化的高级阶段。这些既是产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是实现产业化的不同类型,各有特点,各有适应条件,各有不同的效益。经营方式的纵向整合,核心是农业向企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变,即用工业的理念来管理经营农业。农业的企业化就是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加工和销售,形成企业一样的社会性的经济组织。在纵向的经营整合中,新的经营方式,特别是与信息化、网络化相关的新技术、新形式将很快、很普遍地被采用,这为农业的现代化赋予了新的色彩和新的发展途径。
农业的横向资源整合和纵向的经营整合将大大地向社会化的大生产迈进。这是农业发展的远景和根本的出路。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就是农业生产进一步规模化和组织化,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起来,在专业化的分工中加强联系,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的农业生产活动在组织、运行上与工业生产活动同在社会化的大生产环境之中,其组织体制、运作机制、经营方式,与工业企业基本一样,这就是工业与农业本质差别的消除。
横向的资源整合和纵向的经营整合就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在于:
第一,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业余化的问题,把农业推向科学、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
第二,把濒于衰退的农业产业挽救回来,焕发生机与活力,使之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地向前迈进一步。
第三,农业产业化把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物质装备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溶于一身,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了实践依据。
第四,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将造就新一代中国农民。新农民的突出特点是职业化。他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者,某种意义上还是劳动者。
第五,农业产业化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链接起来,缩小了农业与工业的差距,模糊了农业与工业的界限。
我国的农业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紧跟世界农业发展新理念、新趋势的发展道路。实现资源的横向整合和经营的纵向整合,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式之一,或者说是主要的方式。
未来世界农业的发展呈现出资本替代劳动和知识替代资源两大途径上。这是新课题,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将会有新的启发和借鉴。
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殊阶段。这是在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各种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所采取的调整措施,并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立新的准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生产领域进行优化组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村,主要解决前一阶段农村大力发展工业所带来的产能过剩,库存过剩的问题,针对的是钢铁产业、水泥建材产业、煤炭产业等。这在一部分经济曾经很发达的地区是一个十分沉重的压力。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依然需要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上下些功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统筹运作,防止出现盲目性片面化的失误。而对农业生产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进行横向的资源整合和纵向的经营整合,从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两个角度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辽宁的农业生产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自己的特殊性。辽宁是一个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的地区,工业经济的比重很大。这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不同,如吉林、黑龙江、河南。也与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地区不同,如东南沿海地区。更与经济尚不完全发达的西部地区不同。辽宁地区农业的发展必须探索出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方式。辽宁农业的发展要从依赖城市和工业的带动,转向面向城市和工业的市场,与城市和工业形成联动关系,达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这主要是农村为城市服务,为工业生产服务,为城市人口服务,融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之中,发挥农业的特殊作用;把工业向农村延伸,改变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就地进行农产品的工业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认识辽宁地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利用这种特殊性是发展辽宁农业的方向。
对照一下大梨树村近几年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上有过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一定的教训。
大梨树村的水果生产由村集体的果树农场经营,占地10600亩,产量大,品质好,通过生态旅游产业渠道销售,供求稳定,信誉度极高,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种通过生态旅游渠道完成销售的方式,既完成了水果的销售,又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内容,两者结成共同体,互动共赢,实现了横向的资源整合和纵向的经营整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生产曾经辉煌过,为大梨树村的发展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发展的思路不够明确,由于应对市场的能力不够强,因而失败了。大梨树村曾经是全国最大的五味子生产基地,号称5000亩,产品几乎全都出口到韩国。最高的年份创造了3100万元的收入。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生产是村集体五味子农场的产业。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生产把辽东地区全带动起来了。在此形势下,大梨树村发起成立了辽宁五味子协会。但这五味子协会仅仅是群众性的组织,不是经济组织。而且五味子仅仅停留在原材料的生产上,没有考虑深加工。五味子的销售完全依靠向韩国出口,没有考虑国内市场建设。向韩国出口也仅仅依靠一个姓金的国内朝鲜族人,没有建设其他的出口渠道。对此,大梨树村没有警觉,又通过集资的办法组建了五味子生产合作社,在临近乡镇租地5000亩,大力发展五味子生产。没有在内涵扩大再生产上下功夫,而是盲目地搞外延扩大再生产。结果,韩国市场发生变故,国内市场发育不那么成熟,特别是没有在五味子的深加工和功能扩展上下功夫,五味子产业几乎崩盘了。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生产只进行了资源的横向整合,缺乏纵向的经营整合,停留在生产原材料的阶段,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经过这场挫折,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生产平静了下来,但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从头再来。集体经营的五味子农场和五味子生产合作社没有了,但家庭经营的五味子生产还有。原来的整体规模没有了,但散在的规模还有,虽然减少了许多,相对于其他地区还是比较大的。好多五味子种植专业户在生产五味子的同时,开始了五味子销售中介经纪人的尝试,把散在的五味子专业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不很严谨的产销链,谨慎地应对市场的波动,继续着五味子产业。五味子的深加工也以初级形式进行着,大梨树的五味子酒出现了,进入了大梨树生态旅游的市场,销售还算理想。这也许是未来中国五味子大发展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大梨树村的五味子生产会走上资源横向整合和经营纵向整合的发展道路,重新开始曾经的辉煌,把五味子产业推向发展的顶峰。
同样,大梨树村的钛铁生产也曾经辉煌过,每年都为大梨树村带来3000万元左右的收益,有力地支持了大梨树村的发展和建设,弥补了五味子的损失,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但在钛铁产业的发展上,大梨树村对市场的把握不够准确,特别是对长期的走向过于乐观,结果发展过快,投入过大,过于集中,最后由于市场动荡,一蹶不振了。大梨树村的钛铁产业正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只能痛下决心,壮士断腕了。
如果展望一下大梨树村的农业发展,除了五味子的生产需要实现横向和纵向两个整合外,大梨树村的板栗产业、柞蚕产业、树苗产业都需要进行这样的整合,以形成合作性质的集体经济,或者产品行业协会的社会服务系统,或者种植大户的私人个体经济,形成规模和专业优势,实现产业化。当然,由于规模原因,大梨树村的某些产业也许需要与邻近的村庄联合起来实现产业化。未来的大梨树村的集体经济大树,可能会长出五味子、板栗、柞蚕、苗木的几个粗壮的新树枝,壮大集体经济这棵大树。这种发展符合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在凤城,有一个桃李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板栗的生产发展很快,形成了相当的产量规模,通过村集体向日本出口,效益比较好。是凤城市著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曾经长期领先于大梨树村。但它缺乏横向的资源整合,依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没有规模效应,不利于采用新的科技措施,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也没有进行纵向的经营整合,没有实现深加工,完全是原材料生产,失去了附加值。近几年,桃李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大大落后于大梨树村了。如果桃李村通过建立板栗生产合作社,或者板栗行业协会,实行集约化生产,形成整体规模,建立健全加工和销售体系,桃李村的板栗生产一定会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村民的收入一定会稳步地提高。目前,桃李村这样落后的生产方式在我国农村是比较普遍的。
近几年,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农业地区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很多地区靠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大搞房地产开发,通过城市化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这未尝不可。但是,真正的县域经济应该是农业经济,或者说应该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全面的经济发展,不可把农业的发展排斥在外。农业是县域经济的根本。诚然,农业发展资金周转慢,见效慢,而发展工业企业和房地产见效快,但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核心、基础,否则就是本末倒置。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已经逐渐明确为发展农业,在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实现产业化。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措施应当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服务,而不是“两层皮”式的发展。
在现代农业发展上,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实现农业经济良性循环。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有两个内容,一是同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一是农业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从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上说,农业自身的良性循环应是探索的重点。这主要是:
第一, 产业结构还不稳定,种植业的发展速度和幅度均不理想,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远远不够;乡村的工业发展极不均衡,且多数是现得利型的,在能源损耗、环境污染等问题上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无法应对市场的波动;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尚未进入正常状态,远远没有形成气候。
第二,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正在探索中,资源整合尚未形成普遍活动,生产活动的延续也未成熟,缺乏整体的发展。这有个认识和实践过程。
第三, 土地、山林、草场等资源流失,被占用,或者承包不稳定,只能应付,做简单的生产安排,难以长远打算,影响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进程。而且土地资源的质量正在日趋下降,也是个潜在的危机。
第四, 劳动力流动,职业的农民急剧减少,农民老龄化明显,新农民的补充和成长没有形成趋势,制约了农业的长远发展。
第五, 城乡协调发展尚未形成常态。农村缺乏主动精神,城市也过于被动,机制不健全,方式不成熟。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形态。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线型运行的经济,转变为资源不断再生、利用的环型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方式,不仅是技术性的问题,更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一种现代经济的基本原则,一种新的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思考,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这样一些认识:
首先,农业的经济循环不能局限在农业自身,要与加工业、社会服务业一起来安排。
其次,农业的循环经济不能局限在农村自身,要在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来规划和安排。
再次,农业的循环经济的基础资源不仅是土地等生产资料,还应考虑资金的投入、劳动力的投入、科学技术的投入等因素。
另外,农业循环经济的效应并非仅仅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更重要的是它的社会效应,尤其是作用于农业生产者的效应。这不仅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还有提高农民素质能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
总之,农业的循环经济既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小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性的大概念。农业循环经济不局限于农业,不局限于农村,不局限于农业生产者。它应该是中国全局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它的建设与形成是在全局性大范围的联动中完成的,只不过农业的循环经济要有自身的积极动作,要有自身具体的实现方式。
在农业的发展上,我国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这是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变革,这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这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出发点也在于此。
农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基本有这样几个方式:一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吸纳别家的土地,形成规模,成为专业大户,但本质是私营经济。二是组成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资金入股,某些生产资料入股,形成规模,进行专业化的生产,这是合作性质的集体经济。三是以村为单位,土地集中,管理集中,经营集中,村民除土地参与分红或收租金外,还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或管理,获取工资。这可以称作新集体经济。大梨树村基本是这一种。当然还可能有第四种,以土地等资源参与分配,与村外企业合作,联合生产经营,延长农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增加附加值。村民以劳动者的身份挣工资。这种方式有合作经济的性质,但不是完整的集体经济。
这种合作经济,在生产关系的意义上是资源的横向整合,在生产方式的意义上是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整合。合作经济面对着由单纯的资源横向整合,迅速地向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供产销联合经营的纵向整合发展。
这种合作经济把资源和农民组织在一起,发挥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增强实力。这种合作经济既是经济组织,还是社会服务组织。减少中间盘剥,实现效益最大化;帮弱扶贫,带动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和人员;以整体的力量面对市场或社会的挑战;通过收入或福利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经营公共服务,比如信贷、养老、保险、生活消费服务等,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还应充分地体现发展的理念,不要局限在赢利上,还应在规模上扩大、深化加工、科技含量提高、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下功夫,发挥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实力的优势。
可以这样说,农业生产资料的重新整合,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专业化生产,发展了经济,另一方面,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扩大了农民的基本权利,是农民主体地位的建设,是自主能力的发挥。这是在另外的层面上展示了生产资料重新整合、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影响。
现在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还很低,基本处于探索的初期,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施办法,推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