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打印本页]

作者: 兰梅    时间: 2018-11-25 20:09:16     标题: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样板戏”的功过是非                                         2018-11-24 23:38                                                   

   如果以1963年江青正式插手京剧革命作为起点的话,到如今“样板戏”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旅程。作为几代人的历史记忆,“样板戏”汇聚了太多的毁誉、功过与是非。
“样板戏”何以能够一家独大?

“样板戏”到底是如何炼成的?首先还要看它的艺术类型,它属于戏曲现代戏,也就是以传统戏曲形式为载体,以当代的历史和人物作为内容,目的是实现戏曲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即所谓“旧瓶装新酒”。
这种创作模式来自延安时期的“旧剧革命”,毛泽东对此极为赞赏,推崇备至。延安旧剧革命的艺术成功和社会影响,一直被中共领袖和艺术工作者视为艺术革命的优良传统。
上世纪50年代末,当现实的政治需求越发急迫的时候,戏曲现代戏、尤其是京剧现代戏的重要性就不断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传统戏曲和新编历史剧则无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
毛泽东1963年的9月、11月、12月连续作出了四个关于文艺问题的批示,表达了对当时文艺界领导与文艺发展现状的不满。这些批示既是“文革”文艺革命的舆论准备,也成了日后“样板戏”的合法性依据。
毛泽东既反感传统戏曲思想主题残存的封建遗毒,也不满新编历史剧依旧没有改变“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占据舞台的局面。“两条腿走路”、“三者并举”的戏曲发展格局,到1966年被“样板戏”一家独大所中断。
江青的艺术实践

“样板戏”的发展是江青在艺术实践上极端推进的结果。反过来也要看到,“样板戏”的风生水起、辉煌一时也是它选择了江青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来看,江青之所以能够插手京剧现代戏改革,与毛泽东的直接支持密不可分。建国后江青因为“文化疗养”的原因关注文艺创作现状,成为毛泽东在文艺战线“流动的哨兵”。江青在“文革”前作为毛泽东的秘书(“五大秘书”之一),协助毛泽东了解、调查文坛状况。毛曾经对周扬说,“江青看问题很尖锐”。林默涵回忆道:“她不是以主席夫人的身份来管文艺,而是主席让她来管文艺了。”江青作为毛夫人,具有作为文艺哨兵的特殊地位。她参政以后颐指气使、威风八面依托的也是这一身份。总之,身份的“光环”造就了江青日后的发迹,而江青恰恰也善于利用身份这一无形权力。
从主观条件来看,江青本身具备一定的艺术才能。她在青年时代曾经接受过文艺教育,具有丰富的演艺经验。1929年夏,江青(当时叫李云鹤)曾经进入济南赵太侔任校长的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了一年戏剧。1931年,她又向时任青岛大学的教务长赵太侔求助而进入青岛大学读书。这些学习经历为日后江青投身演艺与创作打下了基础。

江青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大上海来到贫瘠落后的根据地延安,她积极参加当时的革命文艺演出,例如《打渔杀家》等戏曲,宣传抗日,影响很大。江青的秘书阎长贵认为,要全面和正确地认识江青,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进步青年的江青在延安从事过戏曲现代戏的改革实践。
1938年7月7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舞台上演出了新编京剧,江青扮演萧桂英,阿甲扮演萧恩。毛泽东也去看了此剧的演出,十分赞赏。江青还扮演了三幕话剧《流寇队长》中的日谍、破鞋姚二嫂。毛泽东称赞此剧为抗日斗争塑造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员,可以教育群众、动员群众。

江青是怎么抓“样板戏”的
1964年7月1日,彭真在《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第四点“内容和形式问题”时说:“革命的内容应该和京剧独特的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改革的困难也在这里。京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演古代有它的一套了,演现代的工农兵还没有形成一套。这次创造了一些,但还只是取得了初步经验,还需要继续总结经验,继续创造,继续改进。”
彭真的讲话触及到了“样板戏”突破与探索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江青要解决的艺术难题。实践证明,在建国后大批优秀的戏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以及江青的强力干预下,“样板戏”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实绩。
对于彭真、周扬等位高权重的文化官员来说,当时作为电影处处长的江青粗暴干预文艺,她的建议只是被当作姑妄言之的说法。心高气傲的江青在当时由于毫无实权,备受冷落,心中十分不快。江青关于戏曲改革的意见在北京文艺界不受重视,但是她很快摆脱了孤立。1962年的冬天,她得到了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的鼎力支持。在柯庆施的支持下,江青组织评《海瑞罢官》,得到了毛的直接支持。她说:“没有主席的支持,没有柯庆施同志的具体的支持是出不来的。修改了很多次,我都看了三次。”
江青插手“样板戏”创作的过程,是权力野心步步膨胀的过程,也贯穿着与周扬等“保守派”话语权的较量。
在“样板戏”的草创期,江青与当时“保守派”存在诸多分歧。
江青辩护道:“他们说我们的革命的现代戏,是话剧加唱。他们是无知!中国的戏从来就是话剧加唱。他们说我们的戏是白开水。白开水又有什么不好呀!没有白开水就渴死了,有了白开水就可以做出别的东西来了。在会演的时候,主席批转了姚文元同志的一篇文章叫全体同志学习。但那些资产阶级权威老爷们,只承认我们有两个半戏,哪两个半?《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是半个。”
“文革”爆发前,“样板戏”得到了有限的承认,但是并没有蔚为风气。它的发展难度在于,“保守派”仍然掌握文艺话语权,而且,从根本上说,他们有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实绩作为资本,仍然坚持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与“五四”精神二者融合的文艺观念与文艺路线。而要撼动这一牢固的根基,非有强大的外力不可。在毛主席的帮助下,江青借助林彪的支持,发表《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该《纪要》确定了“文革”文艺的总纲领,《纪要》的出笼,开始了江青与林彪政治合谋的蜜月期。
最早进入江青“样板戏”系列的作品是《红灯记》。
该作品源自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于彦夫执导拍摄的电影《自有后来人》,成为1963年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各地文艺团体、剧种本着革命无先后的态度,纷纷改编此剧。长春电影演员剧团近水楼台,先改编成话剧,取名《红灯志》。上海沪剧和中国京剧院改编本都叫《红灯记》,也有的取名叫《红灯传》、《三代人》和《一份密电码》等等。京剧版本在哈尔滨公演后,又恢复原名《革命自有后来人》,此剧轰动一时。
这一年的秋天,江青在上海看了爱华沪剧团的沪剧《红灯记》之后,决定将它进行改编。不久又将看中的上海人民沪剧团沪剧《芦荡火种》交给了北京京剧一团,指示改编为京剧。之后,江青将《沙家浜》推荐给北京京剧团,并要求他们尽快改编成京剧。该团的汪曾祺、杨毓珉、萧甲、薛恩厚改编剧本,李慕良等设计唱腔,萧甲、迟金声任导演,赵燕侠、高宝贤、周和桐分饰阿庆嫂、郭建光和胡传奎。
这次编演突出地下斗争的主题,改名为《地下联络员》。但因仓促上马,北京市长彭真、总参谋长罗瑞卿陪同江青观看彩排时,大家都不满意。
为了改好剧本,北京市委将编剧们安排到颐和园,因为这里拥有与阳澄湖同样美丽的湖光山色,并调回了正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片的著名老生谭元寿、马长礼等,安排剧组到部队体验生活。
1963年12月25日至1964年1月22日,上海举行华东地区话剧观摩演出。张春桥请江青到上海京剧院“指导排演”《智取威虎山》。
自此之后,江青正式插手京剧现代戏的改革。她将京剧现代戏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道德教化、坚持三突出原则、塑造高大全英雄形象等创作原则推向了极端。
江青遵照毛泽东关于文艺工作的几次指示,将“样板戏”锻造为推进“文革”的意识形态工具,她自始至终自视为“文革”文艺的旗手(虽然毛泽东对“旗手”这一说法表示反对),她独占“样板戏”的成就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1969年5月13日,江青对中国京剧团等单位部分人员讲话时说:“样板戏不许别人插手改,只有我和群众一起改。一个交响乐《沙家浜》就出很多洋相,现在还没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