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苏轼的儿女心思恰好就体现在这首《蝶恋花》上。此词大体分为上下两阙,既遵循着传统意义上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可也处处透露出一股新奇之妙。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的一句"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词人将视线由杏树这个单一物象,转向天上及地下,有种空间转移由小及大的转变之感,并且语调极为欢快活泼,仿佛诗人在说:蓝天之上有燕子在飞,黄土之上的住户被清澈的河流所绕,一派清新之感,可此句也有个暗关,词人看到了飞燕,看得见农户,看得见河流,却唯独看不见花草,此处的不见花草也为下文抒情铺垫。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紧接着,"枝上柳绵吹多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虽说简短,但依旧是东坡情感的转折点。词人在看到以杏树为代表的暮春之景外,又见到柳絮在晓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心中那惜春之情愈发浓烈,可苏轼毕竟是苏轼,典型乐天派的他又怎么会被打倒?于是就有了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诗人在呐喊:难道普天之下,无一处可赏的春景吗?词人的情感在此处也有了升华,由惜春的郁闷不乐到坚信春景会有的阔达境界,一种情感的细腻的转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下阙,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在看遍了户外的残春之景,词人的视线进入了户内,"墙里秋千墙外道",词人走进了那绿水所绕的人家,踏足在户人家的墙外的小道上,内心好奇,隐约看见了一墙之隔的里面有秋千,秋千是小儿女之物。于是胡乱的猜测,墙内的到底是何许人呢?就在词人苦思冥想之际,一阵阵悦耳的笑声打乱了词人的心绪,词人顿感惊喜,一句"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即表明路经此处偶遇佳人的内心雀跃之情。东坡驻足于此,被贬的他猛然听到此处自在而空灵的妙龄女子之笑,内心难免激动不已,期盼着可以一睹芳容。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可世间哪里有如此情事?佳人正值妙龄,而苏轼此时早已白发漫布和暮春之景相差无几,即便是人老心不老,内心如此火热,但世有价值观,佳人终不愿,无奈,词人只得以"笑渐不闻声渐悄"委婉的传达了自己情事已断的哀怨之情,又以"多情却被无情恼"抒发想得而不可得的姿态,无形中又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既然提到柳永和苏轼,那就谈点题外话。自宋以来,词有豪放派与婉约派一说。苏轼被称为豪放词的第一个人,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永则为婉约派代表,词风侧重儿女风情,婉约柔美,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