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示意图
其中的西北野战军,在整编前,其上级大军区是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司令员贺龙政委习仲勋);东北野战军在48年以前,是东北局领导下军区野战军合一体制的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兼政委林彪),48年成立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林彪,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华北局华北军区在48年成立之前,是晋察冀局和晋察冀第一、第二野战军(成立华北局后野战军一级撤销,军区直辖各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48年晋察冀局和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成立华北局和华北军区;中原方面,在1947年挺进中原之前,是晋冀鲁豫局、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中原后,晋冀鲁豫局和留下的部队,与晋察冀局和晋察冀野战军合并,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解放区即华北解放区,由华北局和华北军区领导,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挺进中原的部队,随后改为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军区司令员兼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军区副司令员陈毅,军区政委兼野战军政委邓小平。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截图
说到此,肯定还不能说服那些认为粟裕和华东野战军不低于中原领导层的人,毕竟华东野战军人多装备好,大仗打得多……可共产党的军队不是军阀队伍,不是靠人数装备的多少优劣来决定组织结构的。所以,还是有必要进一步说明当时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担负的职责,与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有什么不同,才能最终说明这个领导指挥层级的问题。看看,仅仅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份电报的一个收报人问题,就涉及这么复杂的历史了。中原局常委陈毅
至此,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重新编组完成,人员、辖区和领导指挥权限,都与三军挺进中原时最初成立的中原局由很大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年解放战争战史》,对这次中原局的重大人事调整的意义,归纳为“中原局的加强,中原军区的重建,中原野战军的编成,即形成了南线指挥中心,刘陈邓不但可以指挥中原野战军,而且也可以指挥华东野战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配合进入了更高的阶段。”淮海战役总前委: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从左至右)
其次,“小淮海”的战役步骤分为两步:首先由华野苏北兵团攻占两淮(即淮海战役这一名称中的“淮”),以华野全军位于宿迁和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若敌不援或被阻,或改经浦口长江自扬州北援,则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即淮海战役名称中的“海”),结束淮海战役,而后华野全军转入休整。——计划中的整个战役,都在徐州以东进行,打击对象是两淮和海州的弱敌,而对敌军徐州重兵集团,则只有在敌重兵来援时才给予打击。占领两淮和海州连云港地区,可切断徐州地区的海上通道,迫使徐州以东敌军向津浦线收缩,进而威胁徐州侧翼,迫敌向南(江淮地区)退却。邱清泉,绰号“邱疯子”
刘陈李的电报内容,与粟裕计划中的不同点,在于刘陈李提出了对徐州以西地区的注意,而粟裕的原始计划中,没有涉及到这一地区。在一定意义上,刘陈李的这份电报,一方面向军委表态同时华野举行淮海战役,一方面也扩展了一部分最初的淮海战役计划内容。徐东阻击战经过要图
10月3日,华野前委下达华野主力休整半个月的命令,10月5日在曲阜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同时几次召开攻坚研究会议和作战会议,研究制定作战方案和战役部署。10月8日,粟裕、谭震林、陈士榘、张震联名致电豫皖苏、冀鲁豫、江淮三军区并中原局、华东局、华北局工委并报中央军委,告知战役构想,“华野下一步作战以两淮、新浦为目标,求运动中歼灭黄兵团,具体作战计划正在研究中,”同一电报还令豫皖苏、冀鲁豫和江淮军区部队,开始为淮海战役进行前期的破击作战,要求反复破击津浦路徐蚌段、陇海路徐汴段和徐州至运河车站段,务求在未来的淮海战役期间冻结津浦——陇海路的铁路运输,增加敌军机动的困难。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领导在一起
15日17时毛泽东根据华野两次报告的敌军进攻鲁西南情报,致电饶粟谭并告刘陈邓,重申14日电 报中两大野战军相互配合的作战原则,要求华野方面预做有关部署,根据敌军邱孙两兵团北进和援郑的行动,决定发起淮海的具体时间,“待邱孙进至相当位置之际,即齐头南进举行淮海战役”;同时要求中野攻击郑州的时间,要考虑到敌邱孙两兵团的动态,与华野的淮海战役发起时间形成配合,“刘陈邓攻击郑州时机,应待邱孙向北深入再行决定,不可过早。”核心五人组对淮海战役计划做最后的表决
济南战役即将结束、粟裕提出最初的淮海战役计划时,敌军的态势是以徐州为中心,形成一个“十字架”式的态势:徐州以北最前沿的是冯治安的三绥区,徐州以东沿陇海线直至海州依次展开的是李弥兵团、黄百韬兵团和李延年的九绥区;徐州以西沿陇海线依次展开的是邱清泉兵团、孙元良兵团和刘汝明的四绥区;徐州以南以津浦路徐蚌段与蚌埠连接,形成徐州重兵集团的后方。粟裕最初的淮海战役计划,是向徐州东翼的两淮方向攻击,孤立和歼灭陇海线最远端的海州之敌,从而斩断徐州东翼,孤立津浦线,迫使徐州之敌不得不向淮河、长江沿岸退却。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