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你和李白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18-12-31 18:21:18
标题:
你和李白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你和李白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2018年12月30日 08:13:35
来源:
新周刊
原标题:你和李白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丨
答:都在一线城市诗意地焦虑着
丨
▲
《映日》,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有人
在异乡里思乡
异乡和故乡
李白李荣浩- 模特
你是像三入长安一腔热血无处施展的
李白
,对
那座异乡之城爱恨交加
;还是如未至金陵便能感同身受的
刘禹锡
,
与城达成千古神交
;或似被外放至杭州的
白居易和苏轼
,
和那城产生了解不开的缘分
;又或如
杜甫
,在收纳落魄身心的成都
找到了归属
。
如很多人一样,他们旅居在当时的一线城市,奋斗在异乡,
于无奈现实中积攒能量
,
在陌生人世中堆叠观念。
▲
《追忆秦淮河》,选自《千家诗选: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强大者带着
故乡的信念
,跨越山林河川,在四时循序间,在云雾间,在晨起日落间,
将异乡生活与起伏际遇过得诗意盎然。
长相思,在长安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李白《长相思·其一》
西安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
“京”
的都城。古称长安,取
“长治久安”
之意,这座古都多少绕不开时代归属和政治意味。
▲
西安古城墙夜景。图/视觉中国
有人赞它壮丽宏大,班固一首《西都赋》叹尽
长安的山河壮美、市井繁华、宫殿富贵
;在长安大道上一瞥,卢照邻笔下的纵横玉辇和宝盖流苏透露出了
长安的豪奢和喧荣
。
▲
西安钟楼。图/视觉中国
盛唐诗人中,在长安时间最短的怕是李白,可三入长安的李白对长安的
渴望和向往
是
最热烈的
,越过蜀地,荡过金陵和扬州,闯入长安,
唯此处方能展露万丈雄心
。但现实怎能顺心如意,帝国的腐败,君臣的昏乱使满腔才华无处施展,这些情绪在其诗歌中大胆复唱。
▲
西安骊山盘山公路。图/视觉中国
李白是带着
对长安的无尽体恤,
透视长安的。透过犀利的言辞,是一颗
将自己定位在“长安人”
的赤心。
无论是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的愤懑,还是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的思念,都构建在了
唐朝帝都这一身份之上
。
▲
永宁门。图/视觉中国
可卸下繁荣和沉重,长安自有
满城烟柳和春雨润物的清爽
,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
周遭风光更是治愈。不然王维也不会
选择辋川置竹里馆
来收藏自己的闲适。既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的
静谧
,又有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的
野趣
。自山而出,一条辋河在山谷间湍流,两岸峰峦叠嶂,几乎串起了王维“辋川二十景”。
▲
春天青龙寺粉色樱花。图/视觉中国
长安得意,长安失意。可无论是繁华荣光,还是凄苦悲凉,或闲适趣意,都是长安图卷中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标,能让异乡人在此安放所有情绪和抱负,否则哪里来的
“长相思,在长安”。
六朝如梦,金粉成灰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刘禹锡《金陵五题》
金陵是南京最
古老而雅致的正式名称
。唐代《建康实录》曾记载这座古城名称的由来:“因山立号,置金陵邑。”相传春秋时楚国灭越后在此埋金、筑城,取埋金之意命名金陵邑。
▲
牛首山云雾。图/视觉中国
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屡作都城。至唐朝以前,她便已经历经了
东晋、东吴、宋、齐、梁、陈六朝时期
,此时正值北方动荡南方发展的时期,烟水明媚的秦淮河孕育出数不清的佳人才子,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让南京就有了一种
属于文人的、还带点女性气质的风流华丽之气
,即所谓的
“六朝金粉”
。
▲
夜眺秦淮,图为南京夫子庙。图/视觉中国
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眼见他起朱楼”,又“眼看他楼塌了”。而陈后主的后庭花,似乎加固了南京
“六朝如梦,金粉成灰”
的意象。
到了轰轰烈烈的大唐,南京更与辉煌失之交臂。南京究竟是落寞的。但那个时代的刘禹锡,
这个在此之前从未去过金陵的人
,凭借遥思悬拟下笔写出了《金陵五题》,道尽六朝古都的心绪,达成了
人与城的千古神交
。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
《夜航》,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刘禹锡的一生,是斗争反抗的一生。
揣着抱负,憧憬金陵古都
的他,怎能不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郁闷。时间进入唐代,曾煊赫一时的六朝古都,只剩
一座冰冷的石头城
。
被贬的刘禹锡心怀悲凉,彷佛已闻丧钟响起,感伤着再次被藩镇割据的唐王朝,正如主宰金陵的六朝主人们,
曾经的盛世繁华终将黯淡地散尽
。
▲
南京市紫金山灵谷寺公园。图/视觉中国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
,最为繁华,如今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唯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光芒黯淡的落差
尽显诗中: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
《燕子飞来寻故人》,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未到其城,却了其神,这是一种超脱于对故乡苏州依恋的
心照神交
,
发生在感怀朝代败落的刘禹锡与历经荣衰的金陵城间
。愿那些散落的南朝臣,北朝客,回到此处
仍能见到当初的秦淮河。
最忆是杭州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
曾为地方政权吴越和南宋都城的杭州,有其
历史沉迹
,也有其
四时景致
,更有其
绮丽风华。
▲
《春夏秋冬太匆匆》,选自《千家诗选: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杨万里一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出了
西湖荷花竞相开放的胜景
。杭州只
用西湖
便可虏获异乡人的心,毕竟
“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
。除去杭州,唐代诗人处默还曾登高城南的凤凰山,写下了
“古木丛青蔼,遥天浸白波”
的
悠远景致。
▲
杭州大明山。摄影/陆圳云
若说对杭州和西湖最为投入的当属
白居易和苏轼
。以地方官员身份驻守杭州,却与杭州,
与西湖产生了更甚于故乡的紧密纠葛。
▲
北高峰之秋。摄影/花衣小水仙
白居易在收到杭州刺史的任命之后,情绪应当是
悲喜交加
的。写着
“已想海门山,潮声来入耳”
,可见他迫不及待想出守杭州,再次一睹钱江大潮的壮阔。
白居易在杭州最突出的政绩是在进行深入调研后开展的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一是
治理西湖
,二是
通六井
。所谓“六井”,其实是六处贮水池,它们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区的居住条件。
▲
西湖杨公堤隐秀桥。摄影/周勇
白居易与杭州的彼此牵恋不仅依托于
为民造福的工程
,也在于
对杭州美景的描摹渲染。
他经常出入山川,走街穿陌,考察杭州的山川形势,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留下不少佳作。
白居易一生作诗3600多首,其中写西湖山水的诗就有200余首,为
历代写西湖诗歌最多之人。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 白居易《杭州春望》
▲
西湖拱桥。图/视觉中国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其中最有名的可谓
《钱塘湖春行》
,纷繁的花,浅铺的草,令人驻足的湖东景色和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杭州早春最有风情的景物
,尽数融入诗篇之中。
用如此诗歌表达对杭州挚爱的岂止白居易,
西湖以西子湖闻名于世
,亏得时任杭州太守的苏轼的一句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断桥》,选自《千家诗选: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苏轼爱西湖,不分时节,甚至还为
秋末冬初的景致
极力着色:
▲
《池塘人家》,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苏轼在杭州共呆了三年,这三年是苏轼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在他眼中,
杭州山色与女子黛眉一般浓绿
,
碧波如眼波一样令人沉醉。
有美食玉琼,和不知谁家唱起的水调歌头,绕着山云飞去又被挽留。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
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苏轼《南歌子·游赏》
▲
太子湾。摄影/陆圳云
正如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如有人说苏轼不是杭州人,杭州人听了都会不高兴。苏轼将
痴、念、恋、志都丢在了这第二故乡
。
苏轼体恤民情,清理运河的淤泥,治理西湖,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他派人做稀粥、药剂救济灾民。相传西湖中的
三潭映月
,最初为苏轼在
疏浚西湖
时候所创设。而西湖边两条繁华的街道——
“东坡路”、“学士路”
也是为纪念苏轼而命名。
▲
《水乡风情》,选自《千家诗选: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为何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
,因为杭州承载了苏白的热情、理想和抱负,
二人早已化身为杭州的文化符号,与杭州浑然一体了。
我住锦官城
我住锦官城,
兄居祇树园。
地近慰旅愁,
往来当丘樊。
——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
成都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都城之一,拥有4500多年的文明史。公元前开明王朝九世在此三年成都,故名成都,
自建城以来,从未更名
。
▲
成都市区遥望幺妹峰。摄影/石头鱼
位于中国唯一的三大经济带(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成都在唐代便是国家级的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层面之上,
自然美景和美景激发的诗意
更将成都塑造成了
文化历史名城。
▲
峨眉山。摄影/木儿白
李白赞她“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都如同蜀锦一样美得令人心醉
,多少诗人都为其着迷。
可唯有杜甫来到成都,就有一些不得不说的事情。冯至曾说,“人们提到杜甫的时候,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
却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
杜甫草堂。摄影/知柏
因安史之乱唐朝天下动荡,仕途失意的杜甫走投无路,多少
迫于无奈旅居蜀地
,且当时的较为富庶稳定的成都有亲友可以投奔。从广元开始,向西南而行,
蜀地一路的奇山异水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
杜甫草堂。摄影/知柏
杜甫
对成都的初印象
是这样的
,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杜甫《成都府》
虽陌生却友好,杜甫将情感寄托在了
这片容纳其落魄时身心的蜀地。
人生中近三分之一的创作也完成于此。据统计,杜甫一生写了1400余首诗,仅在成都就作了约475首。
▲
《熊猫二》,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杜甫在成都所作的诗篇内容丰富,从
山水诗歌到爱国忧民诗
,像一本日记,
记录自己生活在第二故乡的点滴心绪
。
成都的雨是
有灵性
的,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成都的碧草和黄鹂也是
有精神
的,在城外柏树茂密之处,碧草映照着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而树上的黄鹂鸟隔枝婉啭对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
《鱼》,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锦官城还有人间难闻的好曲,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赠花卿》
但
多少好山好水美人乐曲都散不掉杜甫对国民的忧思。
▲
《竹林》,选自《千家诗选: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当年杜甫定居成都期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茅屋。
推己及人
,由自己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困苦,想到大批饱经丧乱的天下寒士。
在成都的那一段生活,是杜甫和家人难得的静好时光。在寄给友人的信中,一句“我住锦官城”
尽露杜甫对成都的浓浓归属感
。
▲
《三峡两岸》,选自《声律启蒙:吴冠中插图珍藏版》
有的人生活在这座城市,
把异乡人的身份活成了故乡人
;有的人没到过这座城,
却在精神高处理解这座城。
故乡与异乡之间的重合与错位,是一处波动的地带。
扎根的地方,施展抱负的向往之处,心灵的栖息地。
思量故乡和异乡
,又有何分别,都要读一首诗,品一幅画,
尽心尽力生活
罢了。
作者:
岚影
时间:
2018-12-31 18:22:41
长安、临安、成都早已物是人非,那时的京城没能留住李白、杜甫、苏轼,空有一番雄心壮志或仕途征程;当下的学子或农工能在大都市扎根发达谈何容易。喜欢吴冠中先生的水墨,也喜欢那些非凡角度特殊天候的摄影图片‘读一首诗,品一幅画,尽心尽力生活’这句才是千万感触归一。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