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此清官回乡“偷走”一状元卷,子孙呵护四百年,捐献国家后获嘉奖
[打印本页]
作者:
甲丁
时间:
2019-1-3 23:00:44
标题:
此清官回乡“偷走”一状元卷,子孙呵护四百年,捐献国家后获嘉奖
此清官回乡“偷走”一状元卷,子孙呵护四百年,捐献国家后获嘉奖
2019-01-03 10:22
中国科举制度自从唐朝开始以来,历经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期间共诞生800多位状元,其中文状元525人。
科举制度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进入殿试者为进士。殿试录取三甲,第一甲取士三名,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能够考取状元的全国每3年仅有1人。殿试状元卷,一般都作为重要档案收藏于宫廷之中,但由于改朝换代、战火等原因,历代存于宫廷中的状元卷都已佚失。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明代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的轶事。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山东青州25岁的赵秉忠一鹤冲天,傲视群雄,成为新科状元。赵秉忠步入仕途后官运亨通,后平步青云至礼部尚书。然而,正如盛极必衰一样,赵秉忠是个正直正义的人,结果得罪了当时专政擅权的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势滔天,顶峰时被称为“九千九百岁”,离“万岁”只一丢丢的距离。
赵秉忠和魏忠贤对着干,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丢了乌纱帽。
重回一介布衣后,赵秉忠悲愤交加,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他为官清廉,临走时竟然没有贵重物可搬,他既心有不甘,又愧对亲人,于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利用他所在的礼部管理状元卷的权力之便,偷偷地将自已的状元卷卷入被囊,然后偷偷地带回了家乡——山东青州的郑母村。
回乡后,他心中郁闷,不久便病逝了,年仅53岁。
赵秉忠死后,但他的子孙不管面对多大的大风大浪,不管兵荒马乱,不管生活如何艰辛,他们都拼死珍藏和呵护着这份国宝级的状元卷。
1983年年初,原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长魏振圣在郑母村从事文物考察时,村里人告诉他,明代状元赵秉忠的后人至今还保存着状元卷。魏振圣深知状元卷的文物和史料价值,立即找到赵氏13代孙赵焕彬的家,极力说服他们把状元卷放入博物馆保存起来。 赵焕彬当即拒绝,理由很简单:这是传家之宝,不可能在他手上出现中断。同时,他也信誓旦旦地表示:打死也不会卖掉状元卷。
一次“谈判”不成,魏振圣却不气馁,他晓以之理,动之以情,经过长达24次的上门拜访,老人终于被感动了,只见他从屋里拿出一个枕头,犹豫片刻后,用剪刀将枕头剪开了,从中取出一本卷子。从卷首上可以看到有朱笔题写的“第一甲第一名”,该卷是折叠的形式,一共是19折。
赵焕彬老人手捧着已珍藏了多年的卷子感概万千。是啊,十几代人历经磨难,细心珍藏,从来秘不示人,用生命保护这状元卷。上世纪40年代,他闯关东时,就把状元卷缝在衣服里保存。在“文革”中,他又冒着风险才将它保留了下来。
就在这样,在魏振圣的说服下,赵焕彬向青州市博物馆献出了他家珍藏400多年的、他的祖先赵秉忠的殿试卷——“状元卷”。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根据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用一天时间答写的。
状元卷2460个字,写得极其端正漂亮,无一勾抹,可见赵秉忠文字功底之深。在文中,赵秉忠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治、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观点,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整篇文章文笔流畅,气势磅磷,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篇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后经专家鉴定,状元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焕彬老人献宝有功,国家除了给予他荣誉表彰外,还给了他一份状元卷的复制件。
状元卷收藏在青州博物馆后,该馆名声大振,港台报刊称之为“海内孤本”“稀世珍品”,日本文物专家惊叹为“了不起的发现”。国内外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知历史工作室欢迎您来稿,来稿需是原创首发
谢谢参与支持,赞赏是动力,转发是鼓励,原创不容易,请多珍惜!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