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兵者,诡道也:战略眼光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19-1-10 21:10:19     标题: 兵者,诡道也:战略眼光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影响!

兵者,诡道也:战略眼光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影响!                                         2019-01-08 10:29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在1948年初毛泽东在面对蒋介石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惊人论断,也被大家津津乐道,广为引用。

何为战略决战?军事上的定义就是对战争全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通常表现为双方的主力进行大规模的会战,只有通过会战歼灭对方的主力,才能取得战争的决定权,并左右战争结局的走向。以距离我们非常近的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为例,辽沈、平津、淮海则是典型的战略决战,而这三大战役都以解放军取得胜利告终,奠定了解放战争快速胜利的基础。
正因为战略决战对战争全局起着决定性的关键作用,那么双方的军事统帅必须要全力以赴投入到战争中。同时由于大规模的会战牵涉关系重大,人员数量多,物资庞大,且战争形势变化及其复杂,欲取得胜利的结果,则需要非常高深的指挥才能。三大战役当中把毛泽东的指挥能力,对于时机的抱把握,形势的掌控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战略决战的胜败不能单纯的只从军事这一个角度来考察,它通常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社会原因,同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以及军队的战斗力等。但是军事统帅的主管指挥是否正确无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曾经非常看重一点:“我要优势和主动,敌人也要这个,从这个点上看,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之外,胜者必由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主观指挥的错误。”由此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战争中指挥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即个人的指挥能力有时可以扭转整个战局。或许这也是毛泽东对自己指挥能力信心的一种展体现。

众所周知,毛泽东并不是军人出身,他自己常说:“我是一个知识分子,当一个小学教员,也没学过军事,怎么知道打仗呢?就是由于国民党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那我们就要好奇,作为一个文人的毛泽东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呢?他的办法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我觉得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实践得真知,否则就谈不上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二是不断总结在战争实践当中失败以及成功的经验教训,从而矫正自己的考虑与行动,并且把战争当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到较高的原则性上思考和解决,这就是研究战略问题。
解放战争进入到1948年后,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被大量消灭,双反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国民党当局正在考虑撤退东北,确保华中的问题,但是仍然举棋不定。毛泽东此时纵观全局,尽管实力并不占优,然而他却毅然抓住此时的战略决战的时机,并且组织三大战役。
在兵力没有超过对方的条件之下,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下决心发动战略决战,需要大智大勇。这也是蒋介石没有料到、因而也没有在事先做出应对准备,结果处在一个被动应付的局面。

三大战役是从东北战场开始的。毛泽东等中央军委分析局势时,当时全国各个战场虽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于解放军作战。但是国民党方面却试图尽量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牵制解放军主力不能入关作战。同时准备将东北的部队撤至华中地区,加强华中的防御。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将决战方向指向华北,则会使解放军受到傅作义、卫立煌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如果我们把战略决战的方向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从而实现他们的战略收缩企图,因此,东北战场就成为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毛泽东的眼光果然独到,直击要害,其实国民党部队中并非没有人看出这一点,杜聿明曾经很明确向蒋介石建议“打就赶紧打,走就立马走,切不可犹豫不决”。然而蒋介石可能因为考虑的太广泛,总是没有下定决心。

作战方向确定之后,为了取得理想的作战效果,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三大战略决战当中几乎都采取了奇袭的方法。《孙子兵法》很早就讲过“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之。”以辽沈战役为例,锦州在东北的重要地理位置众所周知。但是当时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和后方根据地都在北满,同时采取了一些佯装动作,使得国民党军误以为解放军会将进攻重点指向长春。而解放军主力却隐蔽远途奔袭锦州地区,直到以突然行动包围义县,切断锦州同管内的陆路交通,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蒋介石方才如梦初醒,慌忙调整部署,陷入一片混乱。
打仗有时候同下棋一样,下好每一步重要的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充分考虑每一步所会引起的局势变化。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三次战役并不是分散孤立的,而是有着通盘筹划,一环紧扣一环,相互照应,一气贯注。

对于具体的作战办法,毛泽东在1947年13月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十项军事原则。其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根本的方法,并被大家所熟知。道理简单,然而操作并不容易,毛也很早就说过“集中兵力看来很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的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挥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这种根本的作战方法,在毛泽东知道三大战役时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从三大战役的实践检验当中,毛泽东战略眼光以及对复杂局势的驾驭能力远远超于常人。尽管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很多,但是统帅的指挥能力仍然值得我们关注。毛泽东的指挥能力不止在三大战役当中有所展现,从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甚至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等,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仍被后人赞叹。
来稿/素白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