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字的字形演变
绿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一提到它,总会让人联想到青山绿水、绿草如茵。例如唐代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唐代温庭筠《菩萨蛮》:“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宋代杨万里《江水》:“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之二:“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资料图
跟很多颜色词一样,在古代诗词中,“绿”除了它所表示的颜色本身外,还可以指跟这种颜色相关的事物,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红花绿叶”中的“绿叶”。比如韩愈《晚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代吴潜《更漏子》:“红满地,绿垂堤。”资料图
除此之外,“绿”还能指代其他绿色的东西。比如,在宋代黄庭坚《看花回·茶词》“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中,“绿”指茶;在清代姚鼐《题汪君试砚斋图》“蕉叶满窗苔满迳,椅楹研绿写《黄庭》”中,“绿”指墨。资料图
“绿”除了它的常见读音lǜ外,有时还读lù,意思没有变化,仅用在“绿林”“绿营”“鸭绿江”等少数词语中。需要注意的是,《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名为《采绿》的诗歌:“终朝采绿,不盈一掬”,其中的“绿”实际上是“菉”,指的是一种叫做王刍的野菜。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