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味
蔫蔫春困的下午,提不起食欲,就特别想吃东南亚菜——足够刺激味觉神经、舌头上像有一群小人儿在舞蹈。▲景洪的水果店。 图/叶酱
那儿既有剁生撒撇这样的黑暗料理,也有泡鲁达、睡印椰这类小清新甜品。竹筒饭、蕉叶包烧,在过去或许是刚需的天然炊具和食器,放到现在,则带有一种原生态的野趣意味。▲竹筒饭。 图/叶酱
它是云南的小泰国,炎热却不聒噪,但绝对会重塑你的味觉体系。傣味,是充满野生力量,由花草树木、山川雨林一起参与创造的美味。▲各种傣味小炒。 图/叶酱
“酸菜薄荷炖牛肉、清炒刺五加、酸笋冬菇炒肉、西红柿蕨菜”,熟客懂行情,最后耳语一句,让店家在饭后附赠一个苦菜汤,不放盐等任何调料,用来解地道版纳菜的酸、辣、油。▲景洪街头的酸辣凉拌水果。 图/叶酱
云南民间的腌酸笋都会经过长期发酵,有时长达半年到一年,酸中带臭。酸笋鸡已然成为滇南菜中的头牌,其实酸笋在当地真是极其平民的百搭小菜,不管煮鱼烧鸡吃米线都可以配,甚至直接“舂”(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起来当小吃。▲酸笋茄子芋头花。 图/叶酱
走到景洪大街小巷上一看,十样小吃,九样都离不开柠檬。什么柠檬木瓜丝、柠檬舂鸡脚、柠檬舂干巴、柠檬凉粉,调味基底相近,称为其“柠檬一条龙”也不为过。▲柠檬舂鸡脚。 图/叶酱
要上一碗柠檬凉米线,没想到里面赤裸裸地放着冰块。热带人民不容易,人家语境中的“凉”啊,要“冰”才行!不过对我这样的外行人来说,冰块真是救命,尽管被辣到嘴唇发麻,还是忍不住呼哧呼哧地嗦米线,只好含着冰块降温去辣。▲柠檬凉米线。 图/叶酱
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魅力,正来自于被当醋来使用的“柠檬”。如果少了柠檬,一切都会黯然失色。▲长满椰树和棕榈的街头。 图/叶酱
芭蕉即我们俗称的香蕉,除果实之外,能吃的部位可多了,茎秆里的嫩芭蕉芯,水中漂洗后,可以拿来和酸菜四季豆一起炖。芭蕉花呢,既可以素炒,也可以加肉末炒,或火烧后蘸酱吃,或加盐去涩后做成汤。▲素炒芭蕉花。 图/叶酱
▲芭蕉花。 图/叶酱
棕树芯在泰国咖喱菜肴里也常常出现,削好后看起来像茭白,味道却更接近笋,清甜而毫无涩味。棕苞是棕榈树的花苞,德宏、保山随便一家小馆子里,都能见到“棕苞炒肉”这一道快手菜。只有肉片还不够,还得加入腌酸菜、胡萝卜丝或番茄,金黄色的花蕊,既带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又包含了清苦淡雅的后味。▲棕苞花。 图/来自网络
| 蘸酱比什么都重要▲傣味鱼片。 图/叶酱
这种调和的力量,从“喃咪”上面可见一斑。发音听起来像某种可爱的小宠物,实则在傣语中指“酱”,是傣家人吃东西时的蘸料,有10多种做法,以番茄、竹笋、螃蟹最为常见。▲番茄喃咪。 图/来自网络
如果说“喃咪”是入门级的调和艺术,那么“剁生”就是进阶版的魔力酱。它就像美食界的活化石,现在依旧是傣族、布朗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日常烹饪方式。将生肉生鱼剁得细碎,甚至剁成泥,然后加上各种香料调味,并不直接吃,也是作为蘸饭团、蘸蔬菜或生猪皮时的蘸料。▲当地人在制作剁生。 图/来自网络
螃蟹、牛肉、鱼肉、猪肉、马肉,全都可以拿来做剁生,然而终极版,我们必须要颁给“昆虫剁生”,连蚂蚁卵、蟋蟀、蝉,都能跟花椒辣椒香菜一起起剁成酱。只能说,吃过剁生,印度糊糊在你面前就完全是小儿科了!▲夜市的昆虫小吃。 图/叶酱
别说吃了,光敲下这段文字我都手颤。简而言之,撒撇是以牛苦肠汁为蘸料的食物,细分下去还有生撒、熟撒、鱼撒、柠檬撒等等,但都脱离不了牛苦肠汁。最正宗的吃法,是用生牛肉蘸牛苦肠汁的“生苦撒”。▲炸洋芋。 图/叶酱
就像广东人爱吃凉瓜(苦瓜)菜肴一样,苦菜被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热带生活尤其重要,饭后来个苦菜汤,就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苦凉菜、刺五加、苦藤叶、苦刺花,凉拌一下、清炒一下,就上桌了,不仅微苦,还有怪怪的药味。▲清炒刺五加。 图/叶酱
你可以说,苦是一种形而上的饮食哲学, 但苦也是回味无穷的终极舌尖体验。最关键的是,苦和酸、辣一起,组成了傣家菜“足够过瘾”的成功秘诀。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