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毛泽东军事思想:农村包围城市,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19-3-17 06:34:52     标题: 毛泽东军事思想:农村包围城市,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毛泽东军事思想:农村包围城市,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2019-03-14 13:01                                                   

  导语:“农村包围城市”是毛泽东同志著名战略思想,被人广为熟知,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讲“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由于错误地低估敌人力量,导致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各路起义部队退到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休整。

在文家市,起义部队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关于部队进退问题进行激烈讨论。高层出现不同的意见,前敌委书记毛泽东同志主张转战罗霄山脉,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去发展革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等人,坚决反对毛泽东上山做“山大王”,主张率军攻打长沙,严格执行中央革命精神。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就差没有摔杯子,掀桌子。那个时候,毛泽东同志还只是一介书生,说话没有什么分量。在关键时刻,总指挥卢德明支持毛泽东同志提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

第二天,毛泽东同志集合起义部队,并发表重要演讲。毛泽东同志入情入理地总结秋收起义在军事上的失利教训,公布前敌委员会的会议部署,讲解当前国内革命形式,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势,鼓励部队继续革命的信心。

“目前敌大我小,敌强我弱,长沙这样的中心城市还不是我们待的地方。我们必须改变方针,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然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我们现在只有1500多人,靠我们这些人去攻打长沙,那就好比叫花子给龙王爷比宝呢。我们应该改变行军路线,到罗霄山脉去发展我们的革命,保存我们的力量。”

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最早历史,酝酿于非常之时,发布于危难之际。

为什么在秋收起义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能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呢?在我看来,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毛泽东同志对时局的洞察判断。

毛泽东同志洞察时局,反对陈独秀“右倾”,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基于这种认识,他组织发动秋收起义,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同时,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各阶层都做过系统的分析与梳理,洞悉各阶层的革命心理,认为农民及无产阶级是最重要革命力量。

2、毛泽东同志对农村调查研究。

在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同志曾对湖南农村做过深入调查,发表著名《湖南农村考察报告》。科学分析农民各个阶层特点,断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必要性。主张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为后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找到理论支撑。

3、毛泽东同志对中国传统兵法典籍熟知。

毛泽东同志酷爱读书,在湖湘文化熏陶下,注重经世致用,谙熟兵法、地理、政治等著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就是对《孙子兵法》“避实击虚”军事思想的活学活用。

孙武子认为,带兵打仗,要避开敌人主力及实力强大的地方,专门攻打敌人薄弱的环节,更容易取得胜利。毛泽东同志理论结合实际,加以创造性运用发挥,认为敌人的“虚”在农村,敌人的“实”在城市,革命部队要避实击虚,所以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同志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阐述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在农村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理论。

创业革命期间,毛泽东同志及团队,严格执行了“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军事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建国之后,毛泽在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运用在政治、外交领域,联合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立“第三世界”阵营。为此,中国成功进入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

时至今日,“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国内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均取得巨大成功。

  毛泽东思想放光芒啊!

作者: 扬帆    时间: 2019-5-22 01:11:14

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传承经典,传递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涵养。
作者: 如云    时间: 2019-5-22 03:52:39

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跟党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