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文君向中新网记者展示婚书范宇斌摄
中新网台州4月7日电 (见习记者 范宇斌)一纸婚书,是一辈子的承诺。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草根收藏家王文君收藏了3000多份中国各地从清代嘉庆时期至今的婚书。他自称是“收藏幸福的人”。图为:清代的手写红纸墨书 范宇斌 摄
从清代的手写红纸墨书,到民国时期图案精美的婚书,再到如今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不同时期的婚书见证了岁月变迁。图为:民国时期浙江绍兴的婚书 范宇斌 摄
翻阅着一份份婚书,王文君感慨道:“一个民族最珍视的东西,常常体现在婚书文化上,而每一份婚书背后则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年56岁的王文君最大的心愿就是开一家婚证博物馆,与更多的人分享婚书里的美好与吉祥。图为:王文君收藏的不同时期的婚书 范宇斌 摄
王文君告诉记者,收藏婚书源于一次“淘宝”的偶然。1999年,他在逛路桥古玩市场时,意外发现一份浙江宁波地区民国时期的婚书,绢面上精致的花鸟图案、清秀的楷书字体、吉祥的祝词让他爱不释手,当即以50元人民币的价格“淘”了回来,由此开启婚书收藏之路。图为:1950年12月浙江杭州的结婚证 范宇斌 摄
收藏讲究“物以稀为贵”,一张清代咸丰年间的婚书,金粉印刷,长1.52米,宽0.5米,尺幅之大,文字之多,在婚书中少有,也是王文君最珍贵的收藏。“清代的婚书材质质朴,但墨书文采飞扬。”王文君说,一纸婚书可窥见结婚人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