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晚年可以说十分悲惨。在文革冲击之中,双目失明,到最后丧失思维能力,瘫痪在床14年。
可“军神”刘伯承,又是幸运的,在他凄惨的晚景中,还有一抹亮丽的风景。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夫人汪荣华始终不离不弃,默默的照料他14年。
两人在长征中结识,在艰难岁月中牵手,这一走就是“白头偕老”。
汪荣华是谁?为何让一代“军神”为之倾倒?
14岁姑娘,立志参军
汪荣华出生于安徽六安郝家集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
六安县地处大别山麓,山青水秀、林木茂盛,是个掀起反封建革命斗争热潮较早的地区。
早在1925年,六安就建立了党组织,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在革命的洪流席卷着皖西大地,六安的劳动者觉醒了。最先站起来的是汪荣华的姑父冯先卓。
冯先卓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在学校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知识渊博的姑父让汪荣华十分敬仰,从姑父那,她开始接受了一些革命的思想,并懂得了什么是共产主义,认识到共产党是帮助穷人翻身的革命党,领会了妇女只有闹革命才能摆脱封建礼教的压迫的道理。
在姑父的影响下,汪荣华从小立志,长大后一定要为天下受苦人谋求翻身解放。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国民党统治的白军进山烧杀抢掠,无所不为,让汪荣华恨透了他们。
1931年的春天,红军解放了汪荣华的家乡,在六安打土豪、分田地。这样的举措,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于是,六安的独山区掀起了参军参战的热潮。
男男女女怀着激动的心情,报名参加红军队伍。这一切让汪荣华深受鼓舞,决意要报名参军。
尽管她年轻小,好在从小干活,身子骨壮实。
于是,成功被招入军中,正是成了一名红军战士。此时,她仅有14岁。
三过草地,邂逅军神
由于“左倾”错误思想指导,导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迎来了最艰难的长征。
长征太苦,还是女娃娃的汪荣华经常掉队,却还是凭着顽强的意志挺了下来,很快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
在参军之前,汪荣华就听到红军中流传着刘伯承的故事,比如在护国、护法运动中名震巴山蜀水,沪顺起义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时主持参谋团,留学苏联时组织远东工人游击队等等。
在漫长的长征途中,关于刘伯承的故事更多了。
例如:智取遵义城、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都在队伍中被传为佳话。汪荣华听着他的故事,脑海中想象出一个非常粗犷的、十分高大的彪形汉子。
在第二次过草地时,汪荣华被调到了总参谋部四局工作,驻扎在川康边界的杂古垴。
1935年6月中旬,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一天清晨,她们刚刚吃完饭就接到了通知,要整装列队去欢迎中央代表团。
刘伯承
上午九时左右,中央代表团来了。
顿时,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口号声和掌声,整个山寨沸腾了。
她站在队伍的前列,脸上洋溢着笑容,手中不断的鼓掌欢迎会师的战友。
中央代表团有十几位同志,其中有两位尤其引人注目;一位是头发斑白,有学者风度的林伯渠同志;另一位是戴着眼镜,有着军人气质的刘伯承同志。
或许,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汪荣华一眼就看到了刘伯承,于是,悄悄问身边的同志:“那个戴眼镜的是谁呀?”
身边人回答说:“是刘伯承总参谋长。”
汪荣华吃了一惊,她如何想到,眼前这位身材适中,带着眼睛,斯斯文文的儒生竟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刘伯承就在汪荣华心中留下了深刻影响。
一封情书,定下缘分
那时,正是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反对北上抗日、擅自另立中央的时候。为了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刘伯承和朱德等并肩携手,与张国焘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为了遏制刘伯承,张国焘剥夺了他的兵权。
清闲下来的刘伯承,正好有了和汪荣华接近的机会。
借工作之便,两人经常在一起。刘伯承还亲自教她学政治、学文化,给她讲历史,并不断鼓励她前进。
主动关心不说,还时常照顾汪荣华。
可是,内心自卑的汪荣华并没有多想,反而认为这是领导的关怀,对刘伯承的学识人品更加钦佩了。
于是,在战场上稳如泰山的刘伯承坐不住了。到底怎么让心爱的姑娘知道自己的心意呢?
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到了情场上,刘伯承却将那些谋略什么,忘的一干二净了。
恩围点打援太过缓慢,要不还是直接攻城掠地。
在一个辗转发侧的夜里,刘伯承忽然坐起来,点上油灯,开始用工工整整的小楷写下了四十年来,人生中的第一封情书。
一份情书,宣泄了他内心如火的感情。这一动笔,就是好几篇。写完后,他郑重地将书信叠起来、装在信封里,让通讯员当面交给汪荣华。
汪荣华看完后,十分欢喜,却心存顾虑。她只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儿,读了一年私塾,两年洋学堂,十四岁就当了红军。不论资历和学识都相差很远,配得上刘伯承吗?
刘伯承听后,爽朗地笑了:“这有啥子关系嘛!我家也是贫穷农民,祖父还当过吹鼓手。为此,我考秀才被县官赶出了考场。正因为我们穷,活不下去,才起来革命,才走到一起来了。”
“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至于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你可以努力,我尽力帮助你。”
后来那封信,成了汪荣华一生的收藏。
解开顾虑后,她关切的问刘伯承:“你眼睛不好,还用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啊。”
刘伯承诚恳地说:“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认真啰!”
不久,在一个中秋节,两人闪电般的结婚了。尽管军中生活,都是聚少离多,但是他们一直在守候着对方。
刘伯承元帅电视剧中,汪荣华剧照
6岁女儿惨死,谜题未解
刘伯承要上前线,汪荣华负责部队工作,革命中的忙碌成了他们爱情的添加剂,因为聚少,才更珍惜。
然而,汪荣华却在第二个孩子身上,承受了作为一个母亲不能承受的痛苦。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叫做“华北”,从小就被送进了托儿所,被杀害时只有六岁。
那天,华北浑身是血地躺在那里,身体早已僵硬,小腹部被人用刀子剜去了一块,鲜血溅满了雪白的被褥。
当汪荣华听到这个消息的最初几秒钟,大脑完全停止了思维。她不相信,这怎么可能?
刚才还在商量着去看自己的女儿,给女儿准备着爱吃的糖果、红枣,怎么顷刻间,女儿竟然已离世远去。
她注视着丈夫,她希望丈夫对自己说:也许弄错了。
然而,丈夫没有说话,连头也没抬。
汪荣华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到女儿尸体前的,头重脚轻没有根基。女儿安静地躺着,似乎已经睡着,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女儿,这就是自己在前线日夜思念的女儿。
汪荣华的心像撕裂了一样痛。想到刘伯承来前嘱咐的话,她强忍住巨大的悲痛,将泪水咽进了肚子。
与华北同在一个窑洞住的孩子说:“夜间有一个叔叔,头上包了布,拿着手电在华北床前,华北说,叔叔我认识你,那个叔叔说,你不要吵闹,我给你饼干吃。后来就不知道了。”
根据孩子们提供的线索,组织上展开了周密的调查。然而,这件事一直是个悬案,谜一直没有破。
刘伯承在去世的那一刻,还在对汪荣华说:女儿的案子现在还没有结,我死不瞑目。
告诫子女,不做“红墙里的贵族”
刘伯承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南京解放时,刘伯承是市长,汪荣华就跟随刘伯承住在南京。
刘伯承最反对的就是家属和子女搞特殊化,汪荣华就是监督执行官。
解放军刚进城时,刘伯承就叮嘱汪荣华,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决不能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汪荣华常常教导子女:“父母虽然都是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两人还对子女下农村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十分支持。
1964年,刘伯承的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适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需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社教”活动。
汪荣华知道后非常支持女儿参加。
刘弥群回忆说“父亲要我下去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很严肃地指出,干部子弟生活优裕,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将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他说下农村是好事,不要让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在刘伯承家的电话间里,一直贴着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而这张告示就是汪荣华所贴。
刘家子女穿的衣服,都是代代相传,甚至不分男女的。
刘弥群的弟弟刘蒙读中学时,还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以至于很多同学笑话他,叫他“黄皮”。回到家,刘蒙吵着以后再也不想穿女式军装了,立刻就遭到汪荣华的严厉批评。
1970年后,刘伯承的儿女们先后结婚,但都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
长子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米的套间。
也正是因为汪荣华的教育使然,儿女个个都有出息,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却没有听说像其他的高层领导一样出现被人诟病的品行。
刘伯承与汪荣华共育有7个子女,3个儿子4个女儿。
1959年刘伯承元帅全家在北京钱粮胡同的合影
次子刘太行,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后任装甲兵部队作战部副部长。
三儿子刘蒙,少将军衔,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在军事院校深造。
四子刘太迟,少将军衔,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
次女儿刘弥群,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少将军衔,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三女儿刘解先,北京总后勤医院第一门诊部医生。
四女儿刘雁翎,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北京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8年5月27日17时20分,汪荣华同志(正军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她虽然离去了,却是六安人永远的骄傲!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