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林则徐不仅和“毒”结下了仇,而且还和水结下了“怨缘”! [打印本页]

作者: 清梦    时间: 2019-6-15 14:57:04     标题: 林则徐不仅和“毒”结下了仇,而且还和水结下了“怨缘”!

  林则徐不仅和“毒”结下了仇,而且还和水结下了“怨缘”!                                                         2019-06-15 11:00                    

   说到林则徐,在大家印象里,多半会出现“民族英雄”这四个字。不容置疑,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最早的一批,虎门销烟、抵御列强侵略的丰功伟绩令他名垂青史。林则徐这个大名,我相信只要是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他,甚至是满怀敬佩之情。
但你们是否了解过,林则徐除了有了“禁烟英雄”这个称号,还有一个“治水专家”的符号。他在水利方面的功绩——治理水患和兴修水利,可以说是鲜为人知。而且他还在为官之际,著书《北直水利书》,该书明确指出稻为农家之本,水利于民。
在他为官40余年生涯里,治水可以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兴修的水利工程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的治水足迹,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大禹”。
“水利之废兴,农田系焉、人文亦系焉”。
正因为林则徐有了这科学的治水观,所以才明白兴修水利才是农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林则徐

林则徐治水的开始是在浙江任官期间,那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算是比较早的了。当时他还是一个小官,专治水务,叫杭嘉湖道。刚到任,他就开始选拔人才,并且还亲自勘察的海塘水利,对之前的旧塘加以整修,修建的新塘比旧塘高二尺,换成现在换算,大约66厘米。除此之外,还增添桩石,以求牢固。不过杭嘉湖道当了没多久,林则徐就被调走了。后来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正式出任江苏巡抚,可是说是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当时上海(那时候不叫上海)宝山县靠海,因此连遭大风大潮,海塘因此被冲塌,沿边百姓房屋崩塌,苦不堪言。为此,林则徐决定对海塘进行大修,经过他反复计算,带头率领巡、道、州、县各级官员各捐3000两,并发动当地的富绅捐献,最终募集银两25万两。有了钱,海塘就有了修筑的前提。自此,数百里的海塘堤每日人涌如潮,林则徐还亲自上堤巡视工程,检测新修海塘的质量。大家干得十分起劲!

海塘

黄河治水
在担任江苏巡抚之前,林则徐还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担任过东河河道总督,专门治理黄河和运河。
这是他真正治理河道,之前的海塘加堤只是算牛刀小试。相对于他之前的杭嘉湖道一职,东河河道总督算是总揽山东河务。而众所皆知,河务一职一向都是肥差,自然少不了贪官污吏大捞一笔,而林则徐不同,清流出身,拥有崇高的道德和信仰,也因为如此,道光皇帝看重他的清廉,决定让他担任。
虽然林则徐治过海塘,但只是加堤,为了研究河务知识,他理论与实践结合:
验催河工,保持质量,处分办事不力之官员。用最严格的办法检查每堆“料垛”,连道光皇帝也承认其“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有这样的好官,真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
但终究一个人的力量,抵不过那些贪官污吏。林则徐想彻底治理黄河,改道黄河河道,可这样却损害大部分官员利益,因此受阻。

长江治水
北黄河,南长江。南方水灾,多半出于长江。所以南方水利,当属治水长江。而长江治水,和黄河不一样,黄河以疏为主,而长江以防为主。
在卸任江苏巡抚一职后,道光十七年(1837年),林则徐出任湖广总督,相比较江苏巡抚,湖广总督台阶更高,是清政府九大总督之一,位高权重。在他担任湖广总督期间,长江洪水陡涨,湖北境内长江沿岸基本上都被淹没了,原先采取疏的办法,没有用处,湖北境内大多数山区丘陵,不适宜去疏通洪水。只能大力建筑两岸堤防,为此,作为总督的他亲自丈量南北两岸堤工尺寸,分最险、次险、平稳三项,以便稽查防护。并且要求各地官员在大汛期内,严格督修堤防被冲溃的地方,加强巡护。因此在林则徐等人的努力下,才“幸保无虞”。
而后第二年,除了完竣各处堤防,林则徐还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在长江的灌溉下,到了年底,各州县收成颇丰。经过这次整治后,从道光十九年至道光三十年,湖北地区再也没有经受过长江水灾,这一切林则徐功不可没。
虎门销烟后,英国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而由于清政府无能腐败,为了讨好英国人,林则徐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充军新疆伊犁。
当时为了开垦阿齐乌苏地亩工程,得知林则徐有治水的才能,伊犁将军布彦泰支持他治理伊犁河。当时的林则徐年迈病躯,却一丝没有耽搁,亲力亲为,开挖渠道,引水灌溉,最终完成了一条六里长的大水渠。在当地阿齐乌苏等荒地开垦了共计十万余亩的土地。这对于伊犁人民来说,简直是福音!为感林公之举,伊犁百姓遂将这条大水渠命名为“林公渠”。

林公渠

林则徐在水利建设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从他治水的种种过程来看,可以读出他忠于职守、克己奉公的精神。这正应了他那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来源:搜狐号“青史回声”)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