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2 22:43
前言 大多数人知道诗词一般都仅仅熟悉唐诗宋词而已,说到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就不太了解了,但是有一个诗人却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就是才高八斗的曹植,曹植之所以如此闻名是因为那个七步成诗的故事。
据说宋朝也有这样一个人,有人说他有五步成词的本领,可惜他虽然贵为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却远远没有曹植那么出名。
一、五步成词是真是假?
谢逸字无逸,是北宋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出生于宋代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 。王勃《滕王阁序》中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佳句,可见临川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老街查询谢逸的资料时,看到谢逸有一个“五步成词”的传说,在百度上是这样描述的: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估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可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这段话据说是来自于《苕溪渔隐丛话》引述的《复斋漫录》,老街在《苕溪渔隐丛话》中没有找到这段话,不知道这段话是否真得出自于此书。在网络上搜索类似内容的话,发现很多介绍谢逸和临川的文字都有这一段描述,而且错误的地方都一样。
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只读这一句,不知道“可”花村是什么村?看到下面录入的谢逸江城子“可花村馆酒旗风”,才知道原来是杏花村。不知道是别人抄的百度还是百度抄的别人,众多介绍谢逸‘五步成词’的文章全都是“可花村”。
谢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一词云:“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词名《江城子》。其后,过者必索笔于馆卒录去,卒颇以为苦,因以泥涂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后100卷中,关于谢逸的故事大约录入了七八次(具体我没有统计),最有名就是这首《江城子》的故事。杏花村到底在哪里也很有争议,有人说杏花村在池州,但是这个故事里的杏花村在黄州。
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飡。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播继以二絶句曰:”……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王播富贵以后,看到当年讨厌他的和尚们把他的题诗用“碧纱幕其上“,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魏野一生清贫,却拒绝了皇帝的好意,不愿意出仕。魏野为寇准所尊重,还曾经赠诗劝寇准:"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这首词有几个字要特别注意,“飏”残红:仄平平,其中的“飏”是平仄两用字,这里用作仄声,所以不能是“扬”;杨柳绿“阴”浓,中仄仄平平,阴是平声,荫是仄声,所以一定是“阴”,肯定不是“荫”。
黄鲁直读其诗曰:‘晁、张流也,恨未识之耳。’无逸诗曰:‘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牙噪春鸟。’又曰:‘贪夫蚁旋磨,冷官鱼上竹。’又曰:‘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雕。’皆为鲁直所称赏。”谢逸最知名的是其咏蝴蝶300首,因此被人称之为谢蝴蝶,可惜他的蝴蝶诗并没有完整的传下来。
落花香径小园风,扫愁红,上眉峰。斜日阑干,双燕画帘中。独上西楼鸡塞远,千里外,暮云空。
阳关三叠两心同,水光溶,晓光融。别梦重来,旧忆似春浓。芳草天涯人不见,孤月影,淡烟笼。@老街味道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