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画作
作家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47年5月,上海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走出来的才子,家庭合影,左一是汪朗
以下是汪朗先生的自述:汪曾祺在家中做饭
大煮干丝
但是按厨师排位,他在我们家是第一,这个没有任何争议。我们家买菜、做饭,几十年都是他管的,一直做到70多岁。他对做饭有兴趣,没事就在那瞎琢磨,味道做出来也还行。汪曾祺画作:苦瓜
他发明的一道菜,塞馅回锅油条,就是油条里头塞了肉再回炸,用肥瘦各半的猪肉馅,馅里加盐、葱花、姜末,也可以加点榨菜末或酱黄瓜、川冬菜末,油条中有矾,炸出来酥脆。现在在高邮都已经风行了,成为汪家菜的一个代表作。1987年,在家中
他的习惯是早晨七点之前就起床,自己做一碗面吃,大概花半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坐到沙发里,泡一杯茶,非常浓,跟药一样,就一边喝茶一边在这想事,谁也不理。1946年,时年26岁
西南联大肄业的自由才子1961年,与老师沈从文在北京中山公园
在西南联大,他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常常晚上不睡觉看杂书,白天逃课,泡茶馆。有的课分很高,有的课就没什么分,主要就是凭着他的才气。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对他也挺看重的。有一次,闻先生的一门课到了期末要交读书报告,他的一个师弟忙着搞社团活动,没空写,请他代写,他就写了一篇谈李贺。没想到交到闻先生那里,闻先生很满意,说“写得好,比汪曾祺写得还好!”他知道后就大为得意。电影《无问西东》剧照,朱自清先生
也有老师不喜欢他,比如朱自清。朱先生上课要求特别严格,要做笔记,还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他就不太习惯这套东西,他喜欢偷懒,写一篇东西,有一两处新意,老师认可了,他就能蒙混过关了,在朱先生那他混不过去。汪曾祺画作:少年不识愁滋味
另外一个是英语。他偏科偏得特别厉害,英语就属于跌跌撞撞,勉强能凑合。大二那年的英语课,临考试前他熬夜恶补,结果太困了,一下子把考试时间给睡过了,于是就没有分数了。1948年,与夫人施松卿在北京
我妈妈也是西南联大毕业,原来学物理,后来转到生物系,又转到外语系。以前在学校,他们没有什么太多交往,据妈妈说,外语系的人看不起中文系的,但汪曾祺的名字还是听说过。《寂寞与温暖》手稿
他把感情都放在心里西南联大期间,与同学朱德熙(右)李荣(左)合影
他有一个关系最好的同学朱德熙,两人西南联大的时候就认识,后来相交几十年。每年春节预备年货,老头儿都要特意多买几条黄花鱼或一两只鸡,细细地拾掇干净,用花椒和盐暴腌一下,“风”起来,高高兴兴地计划着:“过年看德熙去!”1991年,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
他写故乡高邮的那些文章最为出名。但他其实很早就离开高邮,19岁走了之后,直到61岁才再回来。1991年,在故乡高邮的运河上
1990年代,江苏电视台给爸爸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周末回家,爸爸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的录像带给我们看,我妹妹汪朝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1961年,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
“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1987年,在作家海明威出生地
我喜欢他一肚子坏水,经常要冒一冒。但是冒的时候,又很平和,不露声色,不是那种张牙舞爪的。他有一篇小说《晚饭后的故事》写一个京剧导演一生的经历,他和这个导演是很好的朋友,写得也很正面,但是里面又透着一点点很温和的讽刺,就像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汪朗在玉渊潭公园
就有一次,他在文章里没控制住自己,直截了当地进行了谴责,就是那篇《天鹅之死》。汪曾祺画作
他一辈子追求一个生活情趣汪曾祺画作:以菠菜汁写新绿,此为第二幅
除了写作,他还喜欢画画。我们家有一个小房间,是他的书房也是卧室,他的习惯就是晚上喝点酒,在里边画画。汪曾祺画作:西风愁起碧波间
还有一次给谁画了一幅画,白颜料没有了,他就挤点牙膏在上面。他这方面都是随心所欲。90年代初期
很多时候,我觉得他的作品其实是对生活的美化,但是这个美化不是虚化。生活中确确实实存在一些美好的东西,他发现了这些美,提炼出来,整理、剪裁、放大。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