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字叔党,东坡先生季子也。翰墨文章,能世其家。士大夫以小坡目之。一、苏小坡与苏大坡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小儿子就是苏过。据说在四川眉州的三苏祠悬挂了一副对联:"千载诗书城,坐修竹林中,尽饶佳士;四贤桑梓地,问斜川集后,谁嗣高文?"下联的四贤就是三苏与苏过,能够和父辈相提并论,可见这个苏小坡一定有过人之处。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宋徽宗时苏轼从海南儋州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也是苏过料理的后事。苏过晚年隐居在颍昌,沿湖种竹数亩,名为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五十二岁去世 。
其《思子台赋》、《飓风赋》早行于世。时称为“小坡”,盖以轼为“大坡”也。其叔辙每称过孝,以训宗族。且言:“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宋史·苏轼传》东坡的儿子是小坡,东坡当然就是大坡了。小坡陪伴着大坡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因此也受益良多。所以苏辙感慨道,我这个哥哥被贬谪到天涯海角,却成就了我这个侄子的文采呀!
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山僧自觉菩提长,心境都将付卧轮。
散木支离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缠。不须更说能鸣雁,要以空中得尽年。
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惟有长身六君子,依依犹得似淇园。苏小坡的画作至今在日本君台观有收藏,其书法石刻在定州天宁寺壁有遗迹。其诗作传世较多,录入一首。在颍昌苏过曾经与叔父苏辙唱和,《次韵叔父咏竹二首 其一》
江湖犹在眼,水竹角幽寻。故买比邻宅,期分数亩阴。
影侵书帙乱,色映绿苔侵。肃杀秋将至,霜馀出茂林。苏辙原诗为《咏竹二首 其一》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
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曾经有朋友问,次韵时,同一个韵脚但是不同含义可以吗?这两首就是次韵诗,第二句的“寻”意义不同。苏过诗中的“寻”是动词寻找之意;苏辙的“寻”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思浓如酒。点绛唇是一首小令,短短41个字,略微难一点的是九句话押了七个韵脚。
《古今词话》以古人好词世所共知者,易甲为乙称其所作,仍随其词牵合为说,殊无根蒂,皆不足信也。
如秦少游.......《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者,《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者,二词皆见《淮海集》。乃以《八六子》为贺方回作,以《浣溪沙》为涪翁作。
汪彦章《点绛唇》“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者为苏叔党作,皆非也。苏叔党,即苏过,《诗话总龟》说这首词是汪藻的作品。宋朝曾慥 《乐府雅词·拾遗·卷上·黄公度》也认为这是汪藻的作品,还记录了黄公度的一首次韵唱和之词:
汪藻彦章出守泉南,移知宣城,内不自得,乃赋词云:“新月娟娟..........”公时在泉南签幕,依韵作此送之:
嫩绿娇红,砌成别恨千千斗。短亭回首,不是缘春瘦。
一曲阳关,杯送纤纤手。还知否,凤池归后,无路陪尊酒。曾慥说汪藻因调动工作,心中不太痛快,就写了一首词抒发其郁闷心情,黄公度送行时唱和了一首宽慰他。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结束时,次韵填一首《点绛唇》算是今天的作业:
短棹孤蓬,江间波浪干牛斗,扣舷摇首,风凛寒山瘦。
客里云萍,袖此经纶手。思量否,身前身后,万事一杯酒。另需要强调的是,次韵诗词,韵脚同音不同义可以,但是不同音就不行了。例如中箭读作zhòng箭,中间读作zhōng 间,一个是仄韵,一个是平韵,这就不能用了,否则就不是次韵而是落韵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