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七月十六,月夜。
苏东坡与友人泛舟湖面、把盏言欢,眼前是褐红色的嶙峋峭壁,月华闪动在山水间的雾气中、涟漪上。
这个古老的旅游点叫赤壁,据说从唐代中后期就天下闻名了。不知道是谁起的名字,有抢注之嫌,给野水荒山开辟了三国文化的联想空间。
以讹传讹,以至于当地人也把这里说成是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有词为证:“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其实,苏轼游览的黄州赤壁,是今天湖北黄冈市的国家4A级景区赤壁公园。而三国时期曹操与孙刘联军会战的赤壁在蒲圻县,也就是今天隶属湖北咸宁的赤壁市。
不胜酒力的苏轼醺醺然侧卧,而同船好友凄婉的萧声倒让他从梦幻般的迷离中醒来,神色忧伤,正襟危坐,是什么情愫让这位千古文豪如此肃穆?
看似闲散、洒脱的苏东坡,此时正处于“双规”期间。
三年前,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有人向御史台(北宋监察部门)举报,扬言苏轼诗词中有反动言论。
这是北宋开国以来最严重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
乌台就是御史台。与大多数政府部门“坐北朝南”的建筑格局相反,北宋国都东京汴梁的御史台面向北方,周围树木遮天蔽日,即使是白天,也阴森森的,被戏称为“乌台”。
苏东坡被捕入狱,遭到狱卒的拷打和虐待。当年被科举主考官欧阳修评为榜眼的青年才俊、意气风发的文人官员,如今竟身陷囹圄、生死未卜。
神伤的苏子轻叹一声,若有所思间摇摇头,任凭晚风拨弄着他的长须。
吹箫的朋友发着牢骚,想当年一世英雄的曹操,如今不也无影无踪了吗?小人物怎么办呢?做不出轰轰烈烈的伟业,又无法实现财务自由,也不能长生不老。
苏子承认困窘,却不认同这样的心境。
三年前自己幸运地逃过一劫,被贬谪到黄州,做当地的团练副使,姑且算是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相当于进了“五七”干校,挂职劳动改造。
微薄的薪俸养不起老老少少一大家子人,苏东坡脱下长袍,挽起裤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开荒种田两年多,解决了生存问题,剩余些闲钱,便可以组织个自由行,租个船旅游一趟,于是才有了赤壁之行。
从学霸到地方官,从罪犯到农民,45岁的苏东坡辗转于生命的平湖秋月、狂流险滩。
不谙官场规则的苏子,秉性率真,并不适合做官,却难敌“学而优则仕”的诱惑。
一元化的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不当官没出路,读书人也只能打破头挤进科举锻造的官宦阶层。
当不了官怎么办?像柳永一样进入娱乐圈,为流行音乐填写艳词?可惜那时的文艺工作者还属于下九流。
如果活在当代,苏东坡少说也是文联、作协、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主席,怎么着也能当个畅销书作家、著名书法家、国画大师,最次也是个自媒体大咖。
靠图书版税、书画展收入就能独霸胡润文化富人榜,天天上《百家讲坛》,月月搞世界巡展。
这千古一叹是谁发出的呢?是我,是我们,是替古人担忧的好事者。
而九百多年前的那个月明之夜,苏轼黑瘦的长脸上,此时却见不到刚才的愁苦了。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苏轼的回答被记入他的美文《赤壁赋》,黄州赤壁也因此被称为“文赤壁”,因为一篇文章而被纳入文人膜拜的胜境。
人们可以说苏东坡装逼,得不到荣华富贵,转而玩虚的。
其实,“虚”的东西恰恰是人生的全部,甚至连传说中的财务自由,也是为了“虚”空的心胸。
1082年注定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一个人生低谷期的文人,留下了一赋《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帖《寒食帖》,至今独领风骚,不同凡响。
在中国文坛,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诗、词、文、书、画的全能巨匠。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千年一叹,是他穿行在儒释道精神世界的透彻与达观。
仕途多舛、颠沛流离的苏东坡,却摆脱了蝇营狗苟的羁绊,磨炼成无所畏惧、从容不迫的通达智者。
作者简介:赵刚(Andrew)
北京城市广播特聘教育专家,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特邀留学培训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BA,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撰写出版《留学的逻辑》《到英国去》等书。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