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苏轼最铿锵有力的诗作,“东坡居士”由此而来,心烦的时候读读它
[打印本页]
作者:
浩宇
时间:
2019-7-19 23:33:19
标题:
苏轼最铿锵有力的诗作,“东坡居士”由此而来,心烦的时候读读它
苏轼最铿锵有力的诗作,“东坡居士”由此而来,心烦的时候读读它
2019-07-19 23:07
苏轼,命运给予他了多少磨难,他便回敬多少乐观
。纵然被一贬再贬,他依然能在荒蛮之地开出最坚韧的生命之花。在古今中外的文人里,苏轼应该是最出彩的那一个。他的诗重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同入唐宋八大家;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宋神宗元丰元年,苏轼被贬官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几乎没有什么俸禄,但是他越却要供养家中很多人口,因此生活极为窘迫。他的老友马正卿从专程从扬州来看到她,目睹苏轼“穷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于是就为他申请下来一块荒地,
这块荒地就是“东坡”。这块荒地不仅养活了苏轼和他的家人,更成就了历史上的东坡居士。
自得了这块儿荒地以后,诗人躬耕于此,自得其乐,并亲自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他自知此地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在这片坡地上,苏轼不仅找到了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而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今天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这首
《东坡》
就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整首诗铿锵有力,昂扬向上,心烦的时候就读读它。
东坡 苏轼 (宋)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全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通过对东坡环境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回归田园后的释然,以及远离世给纷扰后的豁达通透。
“东坡”虽然是一块荒蛮之地,但是,苏轼一样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在这里努力耕作,不仅解决了家人的温饱问题,还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抚慰,看透了很多世间烦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一天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到了晚间,小雨才逐渐地停歇。于是,苏轼走出寄住的驿站,来到东坡。月华如注,洒满天地,甚是可人。而且,经过雨水的冲洗,东坡已经一片青青翠翠了,叫人欢喜。一个“清”字就把雨后东坡的至境写绝了,但是这静不是枯寂而是沉静。
“
市人行尽野人行
”白日里的喧嚣已经过去,熙熙攘攘的万丈红尘此时也被深沉的夜色笼罩,雨后踏歌而行,在曲曲折折的小路上,诗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宁。诗人爱野人,只因他们幽居独处,只因他们亦懂诗人的心意。诗人那一点孤傲,那一点平淡,那一点自得,已在不言之中了。因为这片天地是属于诗人独有的。
“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片诗人独有的天地是什么样子的呢?大石林立,小石凹凸不平,艰险难走。荦确,“怪石嶙峋貌,或者坚硬貌”。诗人一路前行,一路磕绊绊,然而他从未惧怕,将手中的那一根木杖结结实实地敲在地上,铿锵之声便是坚定的脚步声。纵然山路崎岖难行又何妨,诗人偏爱迎难而上。
在后两联中,一个“莫嫌”,一个“自爱”,就将诗人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而一个“铿然”更是掷地有声,将诗人行进在坎坷之路时精神抖擞的样子通过铿锵有力的拄杖声描绘了出来。没有“荦确去坡头路”的艰难,哪有铿然曳杖声”的欢欣。此时,那铿然的曳杖声不正是一首命运交响曲吗?
世人都爱苏轼,不仅爱他旷古烁今的才气,更爱他豁达通透的灵魂
。他一生仕途乖舛,多次被贬谪到偏远之地,但是他亦无所畏惧。他的世界很大大,所以那些尘世的兴衰荣辱从来都不能够禁锢她的心。他去到哪里都能欣赏哪里的景色,这便是苏轼。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