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国宝”被扔进废物堆,考古系学生与专家意见相左,结局令人意外 [打印本页]

作者: 123    时间: 2019-9-25 02:58:00     标题: “国宝”被扔进废物堆,考古系学生与专家意见相左,结局令人意外

“国宝”被扔进废物堆,考古系学生与专家意见相左,结局令人意外                                    

            

        2019-09-24 14:08                    

                          “国宝”被扔进废物堆,考古系学生与专家意见相左,结局令人意外 | 文 青衫文斋

甘肃岷县水泉湾所产的洮河砚,可算是石砚中的珍品,砚石多为鸭绿色,更为珍奇的是老谁坑中的绝品大料,往往绿中泛蓝,色泽俊美,水纹清晰,细腻不凡。一块绝品老石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是能否成为名砚的关键,“匠心独运”这四个字在一方传世的洮河砚身上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可以从中看出一名雕砚艺人在书法、绘画、篆刻、塑形,以及文学艺术的素养和造诣。洮河砚因其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一直是文人案头可遇不可求之物,深得藏家们的喜爱。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洮河砚的传奇故事。1986年,长沙博物馆新建之初,极其缺乏文物古董,为了使博物馆真正达到“博物”的规模,便决定向全社会征集有价值的文物,号召各界人士积极捐赠手中的文物古董,为家乡博物馆做一分贡献,以供研究和保护。长沙作为湘楚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屈原、贾谊的故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民间不乏奇珍异宝,甚至国宝级文物,长沙市民对博物馆的倡议非常支持,纷纷捐献家中的藏品。一时间,博物馆门庭若市,收到了各种各样的文物。

专家们忙着给所有赠品进行鉴定和分门别类,筛选出来的前三等的文物及时地摆放到了展厅,供游客参观。品次和价值较低的古董,被送到博物馆仓库的废物堆,集中保管。在这批落选的古董中,有一方石砚,呈艾叶灰绿色,外方内圆,硬木砚盒古老陈旧,盒盖上深褐色的漆已经斑驳脱落,完全没有一点国宝文物的风采。当时负责鉴定专家认为,这只是一方普通石砚,除了年代稍显久远外,并无出奇之处,便把它归类为普通文物,送到仓库废物堆放处保管,没有拿出来作为展品。

时光匆匆,一晃又是几年,一个九十年代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小李,被分配到长沙博物馆工作。初来乍到的毛头小伙并没引起大家的重视,于是博物馆就把整理废品堆杂物的活,交给了这位学生。尽管工作不起眼,然而他却认认真真地清理库存,分类收纳,建立对应的相关档案。一天,正在清捡过程中,小李拿起一方石砚,入手感觉凉而不寒,质地细腻润泽,石砚四边有墨迹残留,石砚四侧有用篆书、隶书、行书刻写的题跋,初看之下感到字字工整,雕刻精细。凭借毕业于北大考古系学生所应有的对文物的直觉,他的脑海里闪过了“国宝”二字。

但这方石砚早已经过专家鉴定为普通文物,小李想,如果自己提出与专家意见相左的看法,是不是过于孟浪。于是,他开始平静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坐下来开始仔细研究这方艾叶色的石砚。石砚上第一处题跋为“乙卯白文”,印章的印文是“彝尊”二字;第二处题跋为“长蘅鉴赏”,印章的印文是“陈氏之宝”和“邵氏子湘”两款;第三处题跋为“湖海楼著书之砚,船山题”,印章的印文是“问陶”。在读研究生期间,刻苦钻研过金石学的小李,当然明白这三枚印文,分别代表的是朱彝尊、邵长蘅、张问陶三个大家。

既然在石砚上刻写题跋的都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词家、书画家留下,那么,这方石砚的来历就大有考究了,也许它还承载着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这方石砚是不是属于这三个名家中的哪一个呢?小李继续把石砚翻转过来,见其底盘上还有一处49字的题跋——“道光壬寅夏予游华山,海珊大令赠砚,砚外方内圆,质坚性润,易生墨而不损毫,倍珍赏之,不谬也。癸卯春埃村老人记于北庭”,此处的印文为“林印”。小李顿时喜出望外,惊喜万分,姑且不说石砚自身的品质,就是这句题跋和“林印”二字,这方石砚被称作“国宝”也是当之无愧的。

闻讯赶过来的博物馆专家,与小李一道对石砚、题跋和印文进行了再次认真的确定,这次大家不再意见相左,都一致认为这是晚清名臣、民族英雄林则徐所用的石砚。这个二次鉴定后的结局十分令人意外,意外的结局立刻轰动了整个长沙博物馆。结合文献,大家终于搞清楚这方石砚的来龙去脉,它是华阴县令姜海珊因为仰慕林则徐的威名二赠送给他的礼物。林则徐对这方哈砚成水,发墨极佳的洮河砚情有独钟,随时都带在身边。后来,林则徐病逝在普宁老县城后,这方石砚,就不知所踪,几经颠沛流离,最终流落到了长沙。现在,这方石砚已经成为长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