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谢觉哉: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关于毛泽东《浏阳遇险》,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19-10-3 07:34:37     标题: 谢觉哉: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关于毛泽东《浏阳遇险》,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谢觉哉: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关于毛泽东《浏阳遇险》,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2019-09-29 12:21                    

                          

谢觉哉: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原全国政协主席,关于毛泽东《浏阳遇险》,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谢觉哉:《浏阳遇险》
   谢觉哉曾任内务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主席,1933年到1934年曾经给毛泽东担任了两年秘书。
  他的毛泽东《浏阳遇险》一文,收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的《星火燎原》第一卷第一集,详细记录了毛泽东遇险和脱险的全过程。
  《星火燎原》中被江青点名拿掉的文章是  谢觉哉写的  《浏阳遇险》,理由是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怎么能有被捕的经历呢?其实这事是毛泽东亲口讲给谢老听的,谢老将这段经历记下来,寄给了当时的“解放军三十年征文”编辑部,也即后来的《星火燎原》编辑部。

毛泽东浏阳遇险时间确定为9月8日

“作为毛泽东戎马一生中唯一一次落入敌手,加之他身无一枪一弹,且能只身逃离虎口,成就了其在白色恐怖绝境中的一段孤胆传奇。”

毛泽东在七溪村遇险并脱险,其原因不管怎样说,似乎都与钱有很大关系:有说毛泽东用钱贿赂了团丁,让其暂不追赶;有说毛泽东往地上撒钱,趁团丁抢钱的时候逃脱;有说是县团总得了钱放走了毛泽东。毛泽东在对斯诺的谈话中,说他在被团丁抓住释放后,身边还有不少银元,这些细节的确令人费解,这些拦路打劫的“匪徒”怎么会如此“仁义”呢?在人们的印象中,“白狗子”在老百姓面前都是强抢硬拿的凶神恶煞,哪有不搜身的道理?但斯诺、张启龙、谢觉哉都记录了毛泽东的这种说法,他脱险时身上还有7块银元,在到铜鼓县城起义军驻地时,还风趣地说:“最后我身上只有几块钱了,要是再找不到你们,就没有办法了。”浏阳县团防总局、挨户团的头目和团丁们为什么会如此“明理知耻”呢?其实,从以上所陈述的考察情况看,除了金钱在起作用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因。

众说纷纭的毛泽东浏阳遇险

许多关于毛泽东浏阳遇险的文章,包括斯诺、谢觉哉、张启龙的文章,都只是记录了毛泽东本人的讲述,并有一些文学描述色彩。但从这些文章中可看出,他们都对浏阳七溪村附近的地理环境不熟悉,所以难免留下疑问和迷惑。以至于使人难以相信这是否是真实的历史,还是在讲离奇的童话故事。读者不禁要问,那“七块钱”从何而来,为什么最后还剩下两个铜板?出现“真空”的那两天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作者:谢觉哉) (原载《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

一九二七年准备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以中央特派员资格并受湖南省委的委托,到铜鼓去领导驻军起义。一块去的共有三个人,走到浏阳时,被团防军逮捕了。

团防军押着他们走,毛泽东同志在路上故意装作腿痛,一步一步地拐,落在后面。他掏出一把钱来,对团防军说:"朋友,拿去喝茶吧!"那些人接了钱,他就定。没有走出几丈远,那些人喊起来,其中有一个人追到了他跟前,他只得站住,又给守追的人一点钱,并且说:"没有了,朋友,再见吧!"等他定上前面的岭上的时候,追他的那个人才大喊起来:"跑了,跑了!"跟着大队就从他后面追来;毛泽东同志急忙走下岭,躺在一个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在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到他躺的那个地方。

人声听不见了,他爬起来,徐了些泥在腿上,装作农民的样子,走上一个高岭,这已经是江西地界了。看见有个打柴的,他对打柴的喊:"喂,下面打仗!""什么事打仗呀?"两个人于是走到一起,交谈起来。谈到农民协会,打柴的说:"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他回答说:"不错,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救我一救吧!"打柴的很惊讶:"怎么救法?"他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买一双草鞋,一块请你买一点饭,并且请你带路,把我送到江西地界,"打柴的说:"可以,你就在这里等着!"

天快黑时,打柴的来了,拿来了草鞋和饭。并且从偏僻的小路上把毛泽东同志送到江西地界。毛泽东同志问他姓名,打柴的始终不肯说出;他哪里梦想到他所救的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呢!

麻烦还并没有完。走了一天,到了一个市镇,那地方情况也有些紧张了。毛泽东同志没有行李,身上穿一件短褂,一个汗衫,他便把短褂脱下来扎成包袱模样,横背在肩上。每走到一家店门口时,就问:"老板,歇得客吗?"老板眼睛一睁:"歇不得!"连碰了几个钉子。定到街尾最后一家店时,他索性不问了,定进去坐下,大声喊:"老板!打水来洗脚!"老板无可亲何,只得由他住下。第二天,到了准备起义的驻军里,于是轰动世界的湘、赣、闽、粤的工农革命运动,就从此开始了。

  (原载《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

本文最早收录在1964年由解放军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星火燎原》第1册中,其中写道:

谢觉哉(1884~1971)的这篇文章,构思写作于延安时期。有一天,谢觉哉与毛泽东聊天,毛泽东兴致很高地谈了这个经历。谢对毛说:“这个故事很有趣,你写出来嘛!”毛笑道:“你来写吧。”不久,谢觉哉把这个故事写了出来。谢觉哉在“文革”时,被指责为右倾,所罗列的罪名之一,就是说《浏阳遇险》一文丑化了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料事如神”的毛泽东不可能被捕,而伟大领袖怎么会对团丁“行贿”才得以逃脱呢?

谢觉哉的这段叙述,也是直接来自毛泽东的自述,但比斯诺的记述详细,也存在差异。

依据此文推论,在太阳下山以前毛泽东都躲在一个山坡上的水塘里,这个地点应该就在脱险地附近两三百米的地方。毛泽东在与那位农民对话时说:“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其中“下面喊捉人”这句话明白无误地指出,毛泽东并没有走远,还在刚摆脱团丁的地方,这也说明毛泽东途遇农民,也应在脱险地附近。还有“人声听不见了,他爬起来,涂了些泥在腿上,装作农民的样子,走上一个高岭。这已经是江西地界了。”浏阳张家坊、陈家坊距湘赣边界都还有10多公里,不是仅隔一个“高岭”的距离。这个距离脱险地很近的“高岭”应仍在湖南境内,不可能在江西地界。现今有人把排埠镇月形湾说成是毛泽东的“化险福地”,据称其重要依据就是谢觉哉《浏阳遇险》中的这句“这里已是江西地界”的话。

文中还有“走了一天,到了一个市镇”,毛泽东在此又住宿一夜的说法,事实上应是不存在的。从浏阳县境到铜鼓县城的湘赣边界途中,所谓“市镇”唯有排埠镇,而排埠镇距离铜鼓县城仅有18公里。目前关于毛泽东脱险后的各种说法,对毛泽东接近铜鼓县城的半天行程基本上没有异议,是说这天清晨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的某地出发赴铜鼓县城,途经排埠镇,午时过抵达县城。在军情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肩负重任的毛泽东不可能用一整天的时间仅走出了几公里路,而又耽误半天时间在排埠镇过夜。

附录

有多少经典可以重读——评《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

2010年03月22日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翻阅解放军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我又一次看到了这些久藏心中的经典名篇。

《我跟父亲当红军》讲述一个12岁的懵懂少年,一路跟着父亲参加了红军。但不久,父子俩却因在不同的部队而分开了,并从此而成永别。几年后,当作者吴华夺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时,文章这样写道:“我实在抑制不住心中的悲恸,就偷偷地跑到村外,坐在一棵大树下放声大哭起来,由父亲联想到母亲,联想到全家杳无音信,越哭越伤心。”每每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总是止不住地湿润,一个12岁就离家当上红军的孩子,家乡的亲人杳无音信,作为革命领路人的父亲又光荣牺牲了,怎能不让人心酸。可能是觉得革命者怎么能有这么多的儿女情长,有失革命者形象的缘故吧,《星火燎原》第一版后删去了这段话。我特别注意到,这次《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将这句话又重新恢复了过来。

  《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  中增选的最重要文章是谢觉哉写的《浏阳遇险》,写的是毛泽东被捕脱险的经历。这事是毛泽东亲口讲给谢老听的,谢老将这段经历记下来,寄给了《星火燎原》编辑部。
   1927年9月初,毛泽东赶去铜鼓,准备指挥秋收起义事宜,不幸被反动民团抓住。那时候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达到顶点,只要被认定是共产党嫌疑的,就会被枪杀。毛泽东想法逃走,可是被民团队长发现了,他带着人追了上来。最终毛泽东死里逃生。但却因此耽搁了9月9日的秋收起义日期,他所到的三团9月11日才起事。毛泽东一生经历了那么多险境,那么多坎坷,但浏阳遇险这件事,对他来说记忆太深刻了。
   细读《浏阳遇险》,我们分明能看到一位充满智慧的革命者形象:为摆脱敌人,他掏出一把钱;为避免敌人怀疑,他用泥涂在腿上,装成农民样子;他把短褂脱下来扎成包袱模样,扮作行路人;为及时在旅店住下,他进门直接喊道:“老板,打水来洗脚。”试想,如果没有这种机智和灵活,中国革命或许就少了一位伟大的领袖,甚至,中国的革命进程也要因此而改变……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一出风靡神州大地的现代京剧,名叫《杜鹃山》。女主角柯湘那段著名的唱腔《家住安源》,至今在许多KTV的包厢里还时不时地能听到。读了《潘虎》这篇文章之后,我才忽然明白,这出著名的剧目居然就改编自《星火燎原》中的这篇文章!这潘虎和作者邓洪分明就是《杜鹃山》中男女主角的原型。但细读《潘虎》,觉得文中的潘虎比剧中的雷刚更可爱可敬。

大革命时期,潘虎曾参加北伐,并因作战勇敢,很快升任连长。但因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军内清查共产党,他毅然辞官返回家乡。1930年,他在家乡拉起一支农民武装,自称“红军游击队第一大队”。潘虎脾气急躁说话却又有点口吃;他向往革命却又非常迷信;他自称红军游击队,却又满口江湖黑话,还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替土豪推车的长工暴打一顿。但他富有作战经验,并且衷心希望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所以他后来在邓洪的帮助教育下,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0岁。

《朱德的扁担》、《老山界》、《飞夺泸定桥》……一篇又一篇,几十年后翻开重读,依然是那样的熟悉而又亲切。即使那些从没读过的篇目,像《我的第一个指导员》、《雷老婆》、《带着粮食跳崖》等,读来也是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在中国,有整整几代人是读着背着《星火燎原》的篇目长大的,潜移默化中也深深地影响了这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化时期,不知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重温这些红色经典,品味其中丰厚的精神营养?一个向上的民族,不能没有经典的浸润;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没有英雄的光辉。当许多人为追名逐利而身心疲惫时,当有识之士为社会道德日益缺失而忧心如焚时,有没有想过从这些红色经典中重寻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的皈依?(刘翎)


2012年05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本书从全新角度来诠释红色历史,作者运用较为通俗的语言,阐述革命与经济相互之间的联系。全书运用财富与经济的视角,对我党从1921年到1927年的革命历程进行了纪实性的叙述,展示了真实的货币与战争之间那些曲折动人的故事。

潘心源跑的是大路,很快被团丁捉住押送张坊团防局。到了团防局,潘心源一开口便大骂团丁是土匪抢劫,团总听他是本地口音,风度潇洒谈吐不凡,又称自己与浏阳当地的社会名流有交(这倒不假),并不为难他,派两名团丁把他送往一百多里之外的浏阳县城。潘心源途中用钱贿赂押送的团丁,趁机脱身,只身返回安源。

跑向小路的毛泽东也没能幸免,被团丁抓住。

至于毛泽东是如何脱险的,说法不一,有各种版本流传。

一说毛泽东往地上撒钱,趁团丁抢钱的时候逃跑了;二说是团总陈甲生得了钱放走了毛泽东,铜鼓当地人持此说法;三说是毛泽东用钱贿赂了团丁,让其暂不追赶。

早期书面描写毛泽东的文章是谢觉哉的《浏阳遇险》。他是这么说的:

……(毛泽东)走到浏阳时,被团防军逮捕了。

押着他们,毛泽东在路上故意装作腿痛,一步一步地拐,落在后面。他掏出一把钱来,对团防军说:“朋友,拿去喝茶吧!”那些人接了钱,他就走。没走几丈远,那些人喊起来,其中有一个人追到他跟前。他只得站住,又给了追的人一些钱,说:“没有了,朋友,再见吧!”等他走到前面岭上,追他的那人才大喊起来:“跑了,跑了!”跟着大队就从他后面追来。

毛泽东急忙走下岭,拐到一条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他躺的那个地方。

人声听不见了,他爬起来,涂了些泥在腿上,装作农民的样子,走上一个高岭。这已经是江西地界了。看见有个打柴的,他对打柴的喊:“喂,下面在打仗。”“什么事打仗呀?”那个人于是走过来交谈起来。

谈到农民协会,打柴的说:“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毛泽东回答说:“不错,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帮我一把吧!”

打柴的很惊讶:“怎么帮法?”他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买一双草鞋,一块请你买一点饭,并且请你带路,把我送到江西地界。”打柴的说:“可以,你就在这里等着。”

天快黑时,打柴的来了,拿来草鞋和饭,又从偏僻的小路上把毛泽东同志送到江西地界。毛泽东同志问他姓名,打柴的始终不肯说出,他哪里想到他所救的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领袖呢?

  不过,这篇文章有点小小的疏漏。

根据毛泽东自己的说法,他的脚确实因为走山路磨破了,并不是假装的。毛泽东的伤是在脚背上,是被草鞋带子磨烂了一个洞,一直到井冈山都没有痊愈。

若干年后毛泽东在跟美国记者斯诺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对严酷的环境进行了补充说明。那时的白色恐怖到了极点,数以百计的共产党嫌疑人被枪毙,如果被押到团防局,肯定是死路一条。毛泽东打算贿赂押送的团丁高抬贵手,但团丁头目却不允许。于是毛泽东决定设法逃跑,一直到离团防局大约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才找到机会。

那么,毛泽东究竟用多少钱贿赂团丁买命呢?

权威的说法是七块银元。这对一个农民出身的团丁来说算是不小的诱惑。可见随身带些钱是有好处的,既可以当路费,关键时刻还可以买通关节,只要不是遇到穷凶极恶的人,顶多把钱搜走完事,并不害人性命。

但作为行路的商旅,也不能带太多的金银财宝,如果到了招致对方见财起意,图财害命杀人灭口的程度,反而会身受其害。

毛泽东遇到的农民很是善良,他并没有出卖毛泽东去领赏。

毛泽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继续赶路。

铜鼓毛泽东脱险处旧址

毛泽东脱险处旧址月形湾-月形湾,位于铜鼓与湖南省浏阳市交界大沩山中,位于铜鼓县排埠镇,距铜鼓县城约20公里。1927年,毛泽东来铜鼓领导秋收起义时,在浏阳张家坊遇险,他巧施妙计摆脱团丁,在月形湾遇上铜鼓纸工会的会员陈九兴。在陈九兴的帮助下,毛泽东安然脱险、顺利抵达铜鼓,解放后,毛泽东还多次给陈九兴写过信,称他为"救命恩人"。月形湾也因此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基本信息


目录

1起因

2经过

3结果

铜鼓毛泽东脱险处旧址

1927年9月5日,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在中共湖南省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由浏阳农军的刘建中、周克明作向导带路,从安源出发,经浏阳奔赴铜鼓,亲自领导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举行起义。

一路上,毛泽东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一行人日夜兼程,绕过敌人重兵把守的萍乡,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山区。由于毛泽东的脚打了很多泡,周克明雇来一顶轿子让他坐上。快到铜鼓边界时,关卡盘问越来越严,挨户团的流动哨口也特别多,便由周克明、刘建中走前面,潘心源走最后,毛泽东下轿后走在中间,晚上,来到了浏阳境内的张家坊住宿。第二天天刚亮,一伙挨户团就逐家逐户敲门查询来了。几个团丁端着梭标走进毛泽东住处盘问,毛泽东从口袋里掏出证明,回答说:"我是安源来的采购员,是到万载去买夏布,到铜鼓去买茶油的。"团丁们没有发现什么破绽,递还证明就走了。可没过多久又返回5个团丁,要毛泽东他们到铜鼓团防局走一趟。5个团丁押着他们向团防局走去,毛泽东由于连日赶路,本来脚就走痛了,这时干脆一瘸一拐地走得很慢。潘心源和周克明、刘建中有意加快步伐,一行人便拉成两节,只剩下一个矮个子团丁押着毛泽东。

毛泽东边走边想:如果到铜鼓团防局去,肯定要露出破绽,不如设法趁早逃脱,毛泽东急中生智,用手碰了碰衣袋里的十几块银元,筹划了一个计谋。快到铜鼓一个小村口时,毛泽东猛地抓出一把银元,往前一甩,自己往左一拐,朝山上跑去。团丁开始一愣,以为毛泽东抛暗器与他决斗,后听到"当当"的落地声,才知道是银元洒地,急忙跑着去捡。看到毛泽东往山上跑才一边大喊"站住",一边紧紧追赶。毛泽东机智地跳进拐弯处的一处水沟里。借着沟边的茅草、灌木作掩护,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他听见追的人在喊:"明明看见他向这里跑,怎么不见了?"到处搜寻,只是没有找到毛泽东藏身的地方。团丁都是强迫抓来放哨设卡的,加上他们追赶到了江西铜鼓的地界,又知铜鼓驻扎了浏阳农军,不敢在此地多停留。几个团丁到水沟边搜索了一阵,没有发现踪迹,便懒洋洋地端着梭标走了。

毛泽东从水沟里起来,看见自己一身是泥,鞋子也不知什么时候丢了,便走上岸来,干脆在脚上涂满泥巴,好像是当地农民刚从田里劳动回来一样。

毛泽东不识到铜鼓的路径,他光着脚登上高坡,四处张望,不见人影。眼看天色渐晚,只好沿着一条小路往前走,当他来到铜鼓一处叫月形湾的地方,遇到了一位打柴人。毛泽东便上前打招呼:"老乡,到铜鼓去怎么走呀?"打柴人上下打量着光着脚、像个农民模样的毛泽东,便回答说:"这一带叫月形湾,已经是铜鼓境内了,前面翻进山不要多久就可以到排埠,从排埠到铜鼓县城只有20来里路,住一夜再走吧。"打柴人领着毛泽东一路走一路谈。当谈到农民协会时,毛泽东问:"你们这里办了农民协会吗?"打柴人说:"办了,蛮热闹哩,农民协会好,只是不该打菩萨。"毛泽东回答说:"不错,告诉你,我就是农民协会的委员长,我在农民协会是反对打菩萨的,今天下面喊捉人,就是捉我,朋友请救一救我吧!"打柴人很惊讶:"怎么救法?"毛泽东说:"这是两块钱,一块请你帮忙买双鞋,一块请你买点饭。"打柴人说:"可以,你在这里等我。"打柴人下山后没有回家,在一家杂货铺里买了一把伞和一双草鞋,匆匆送上山来。这时天色暗了下来,打柴人把毛泽东领到自己家中,煮了一顿薯丝饭,还特意多加了些大米,把家里仅有的菜做了几道,热情款待客人。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风趣地说:"我已身无分文,老乡,今天要不是遇上你,我就要讨饭了。"同时还询问打柴人的情况,可打柴人怎么也不肯讲。他哪里想到他眼前的人是一位伟人,后来成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呢?

吃完晚饭后,打柴人把毛泽东安排在吴家祠堂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早,毛泽东按照打柴人指的路,就启程赶往铜鼓县城,由于他的双脚被草鞋磨破了皮,足足走了近三个小时才到达铜鼓县城肖家祠。在与打柴人分手时,毛泽东再次询问打柴人的名字,打柴人仍然不肯讲。直到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派地下交通员才打听到,这个人姓陈,名帷德,又叫久兴,是铜鼓纸工工会的会员,后来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泽东亲自率领部队驰骋战场,解放后,毛泽东不忘旧情,没有忘记排埠月形湾,多次给陈帷德写信,提到排埠月形湾,称陈帷德是"救命恩人"。铜鼓正如一位诗人所云:"堂堂磐楚尾,龙冈而凤巘;挺挺作无头,鸾飞凤立,代出伟人。"铜鼓是一块神山福地,毛泽东在铜鼓"遇难呈祥、逢凶化吉","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伟人从铜鼓走向天安门,成为共和国的开国领袖。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遇险多次。但是,被敌人抓住,却又从容而机智地逃脱,在江西省铜鼓县月形湾的这次遇险,是唯一的一次。因此,毛泽东记忆深刻,三十年代在延安与美国友人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就谈起过这次遇险。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