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故事)马监巷:车水马龙处,乡愁绕心间 2019-10-19 22:46
在扬州的大街小巷中,有很多和马有关的地名,比如马神庙、马监巷、马摆渡、洗马桥等等。其实,地名是时代的印记,在古代,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今天的《小巷故事》,就来了解一下马监巷的前世今生。
马监巷北起东关街,南接地官第,是一条“T”形的南北向巷道,宽约3米,长四百多米。因为地处“双东”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文化学者曹永森介绍,马监巷名字的由来和明代的马政制度有关。
曹永森说,明代扬州城的东边有一块屯兵驻扎部队的地方,于是就设立了一个专门机构——马监。牧马监专门管理马匹的使用与生存发展,当时,还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马政制度。明永乐以后,马政逐渐衰败,一直到清代,全国官设马市逐渐废止。除了马监巷,如今,周边还有不少地名都和这段历史背景有关,比如说马市口、洗马桥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马监巷一度改为马家巷,2009年又恢复原名,行走在巷中可以发现,不少居民家门口还挂着“马家巷”的门牌。巷口西侧有一口“马监井”,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是明代牧马监的遗物,供饮水和消防之用。六百多年过去了,井水依然清澈见底。77岁的杨钧是附近的原住民,对于马监井,他有着一段难忘的童年记忆。
杨钧回忆,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们到马监井来淘米洗菜,大人拎大桶,小孩拎小桶。时光变迁,几经风雨洗礼的马监巷如今又在修复下恢复了原貌,让杨钧感到非常的亲切。
饱经沧桑的古井和古巷,见证了扬州这座古城的历史变迁,也是扬州“慢生活”的完美体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杨钧成年后虽然一直在上海生活,但他对故乡,总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杨钧告诉新闻女生雨薇,自己平时在上海生活,但每年的春秋两季,他总要带着夫人,回到扬州老宅住上一两个月。在网上搜索杨钧的名字,能看到不少新闻。杨钧和夫人退休后一直在周游世界,他们称自己“老杨老张”。杨韵说:“走了好多地方,走了千里万里,心里最牵挂的还是是故乡。”
在杨钧家里,他精心保存了很多老物件,这些既是他的收藏品,也承载了他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一座百年老钟,是杨钧的爷爷奶奶传下来的,经过几代人的细心呵护,依然能走能报时。20世纪80年代,这座老钟一度不能走了,杨钧跑遍扬州城,找到一位老先生修好了它。除了老钟,杨钧家里还有老字画、老瓷器、老家具等,时光在这座老宅里悄然静止。
老杨对于故乡的这种情结,令人感动。而在扬州的几百条小巷里,每一户小巷人家,都发生过很多这样动人的故事。扬州小巷的一头连着家园,一头通向世界,特别值得我们一起珍惜和挖掘。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王嘉楠、朱蒋慧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