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1 01:54
有人问到:格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能讲具体些吗?
前言 关于这个问题,老街以前写过,不过看评论还有很多朋友有误解,认为格律诗句式就是简单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其实,格律诗的四种句式中,只有一种是真正的“一三五不论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有助于记住格律诗平仄相间的基本规则。不论,即平仄均可,类似于麻将中的混子。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采用杜甫的这首绝句为例,因为这首近体绝句恰好用了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句式标记为“中”,表示在杜甫这首诗里,肯定可以“不论平仄”,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的变化,后面会逐句介绍。
七言律诗的四种句式,第一个字,永远可以不论平仄。所以后面关于“一三五不论”的话题,只讨论七律句式的第三、五两个位置的字,其实就是讨论五言诗的第一、三两个位置。
两个黄鹂鸣翠柳,中仄中平平仄仄这种句式有两个常用的变格:三仄尾和锦鲤翻波。这两种变格几乎不算拗句,在唐朝的律诗种比比皆是,属于格律诗的句式。
清晨入古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微升古塞外,庭前有白露。杜甫 《初月》
弥年不得意。刘禹锡 《岁夜咏怀》
殷勤报贾傅。卢纶《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惆怅无因见范蠡。杜牧七律《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曾苦伤春不忍听。李商隐七律《流莺》杜甫的这首诗不是三仄尾,但是第五个字改为仄声就是三则为了,例如【鸣】改为仄声【隐】。上面说过,三仄尾是格律诗允许的一种变格:
两个黄鹂【隐】翠柳,中仄平平【仄】仄仄。可见,在第三字(例如杜甫诗中“黄”)固定为平声时,第五字,是可以不论平仄的。
两个【幼】鹂【隐】翠柳,中仄【仄】平【仄】仄仄。宋朝刘颁的《中山诗话》中写过:
白乐天诗曰:「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 ..................公诗自非语病可见,【请】在宋朝是仄声:请钱不早朝,仄平仄仄仄。但是这个【请】在唐朝是平声:平平仄仄仄,所以《中山诗话》说在唐朝“公诗自非语病”。
中仄平平【仄平】仄,这是把第五个字和第六个字颠倒过来。这种句式:中仄平平【仄平】仄,在唐朝格律诗中也比比皆是,例如:
休问梁园【旧宾】客。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惟有相思【似春】色。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耳里频闻【故人】死。·白居易《悲歌》
月夜歌谣【有渔】父。刘禹锡《自江陵沿流道中》这个句式中: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平中仄仄平平这种句式,三可以不论,【白】是入声,仄。可以改为平声例如【飞【:
一行【飞】鹭上青天。中平【平】仄仄平平但是第五个字的仄改为平的话,叫做三平调(三平尾),这个和孤平一样,是格律诗大忌。例如【上】,改为【归】
一行白鹭【归】青天。中平仄仄【平】平平可见这个句式, 一和三不论,五必须论,而且必须是仄声。
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平中仄平平仄 ,这个句式,是四种律句中,唯一的“一三五不论”。首先,第三个字平仄无所谓,例如【西】改为【北】也可以。
窗含西岭【万】秋雪,中平中仄【仄】平仄所以,这个句式是唯一没有条件,即可同时“一三五不论”的句式。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仄平平中仄平。为了避免孤平,第三、五的位置【不可以同时不论平仄 】。我们分三种情况来看一下。
门泊东吴【千】里船,,中仄平平平仄平2)五平,三不论
门泊【楚】吴【千】里船,中仄仄平平仄平。3)三、五不可以同时仄,避免孤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但是,格律诗还有必须救拗的拗体句式, 如:
(中平)中仄仄仄仄,(中平)仄仄平仄仄。
注:前面加(中平),表示七律,主要看后五个字(即五律)。这三种都是”仄仄平平仄“的变化,第六个字本来应该是”分明的平声“,但是都成了仄声。
一身-报国有万死,中平-仄仄仄仄仄, 双鬓-向人无再青。中仄-中平平仄平。
陆游《夜泊水村》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驱车登古原。平平平仄平。
李商隐《登乐游原》
野火烧不尽,仄仄仄仄仄,春风吹又生。仄仄仄仄仄。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中平中仄中平仄。2、关于二四六分明
(中平)中仄中中仄。标准律句“(中仄)平平平仄仄”的变格,第5、6字可以颠倒:(中仄)平平仄平仄,因此也是不分明的。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