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七十二名泉 (三)
[attach]31173[/attach]第三十九泉:玉泉
玉泉——灵泉清霖涤烦疴
千百年来,济南没有哪个泉能像玉泉一样,让帝皇和平民共饮一泉水,共烹一壶茶。
玉泉泉水玉洁冰清,为优质矿泉水,饮后有涤尽尘嚣,令人心旷神怡之感。清乾隆南巡路经此地,品尝玉泉水后题诗曰:“灵泉清霖涤烦疴,功德由来利物多。”常有附近居民至此汲水烹茶,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
位于五龙潭公园东南侧的玉泉,用自然石垒筑驳岸,上刻玉泉二字。泉边假山叠石,翠竹林立,曲水流觞,泉自石下流出,熙熙攘攘,溶入水溪与月牙泉相汇后流入五龙潭。
第四十泉:濂泉
濂泉——浓妆淡抹总相宜
濂泉地处五龙潭公园西北隅,泉池由自然石砌垒,北岸水边石上刻濂泉名,四周垂柳成荫。
其泉池面积广阔,水质清澈。晨曦初升时,濂泉犹如一块凝璧;夕阳西下时,濂泉状似一盘金汤;迷雾烟雨中,它碧波荡漾;艳阳高照下,它熠熠生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濂泉清逸凉爽,倒影成辉,聚柳树的婀娜多姿、清泉的温润碧透于一身,给人们清新明丽之感。
濂泉池中立一小亭,名“寒玉亭”,亭接水廊,廊接“濂轩”,沿廊修竹郁森,巧石秀丽,临轩花木葱茏。
[attach]31171[/attach]
第四十一泉:华泉
华泉——华泉之水今独清
华泉出名,是因为公元前589年的齐国与晋国之间的“齐晋鞍之战”。当时两军交战,齐军大败而逃,晋军紧追不放。齐顷公危急之中绕华不注山转了三圈,仍不能脱逃。这时,大臣逄丑父让齐顷公脱下锦袍绣甲与自己更换衣服。齐顷公佯装到华泉去取水,钻进草丛中逃脱了性命。由此,华山和华泉名声大震。
华泉位于济南历城华山风景区内华阳宫南侧,为一长方形的泉池,泉池周围荷叶连碧,柳影绿荫,充满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色。华泉也称华水,因华山得名。
历代文人对华泉多有题咏。宋代曾巩《登华山》诗曰:“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清人赵执信作《华不注行》诗说:“欲寻丑父易位处,华泉之水今独清。”
第四十二泉:浆水泉
浆水泉 ——琼浆点滴听秋响
浆水泉孤零零的处于济南回龙山西麓浆水泉村东南的山坡上。秋日的回龙山坡,松柏森森,枫叶金黄,浆水泉水自洞穴石隙中滴落,汇为清池,常年不涸,因其水质甘冽,恰似琼浆,故名浆水泉。
关于浆水泉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昔日有一蒋姓老者,甚好游历,走遍全国名山大川,偏偏迷恋上这里,于是决心定居下来,但苦于无水,便沿山崖寻找,忽然发现此处山石湿润,料想必定有泉,便开始凿山。日久感动了神灵,喷涌出了清泉。人们称这泉为“蒋水泉”,后人又将“蒋” 改成“浆”。
历代文人对浆水泉多有题咏,清《山左诗抄》中张善恒诗曰:“沁齿琼浆寒,飘飘生遐想。好入铜瓶中,点滴听秋响。”明人晏璧有诗赞曰:“泉流乳窦比琼浆,入口浑疑透骨凉。若比醍醐滋味异,较他马潼更甘香。”浆水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第四十三泉:砚池泉
砚池泉 ——湖光山色共生辉
泉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不会有太大的面积,但砚池泉之浩瀚可用湖光山色来形容。
砚池泉南依砚池山(燕翅山),泉水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砚池山山影倒映水中,呈现出一派湖光山色的秀丽景象。
砚池泉成因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此开矿时,挖通地下水脉,泉涌如注而成。砚池泉水位长年保持平衡,不涨不涸,水质清澈,周围巨石危卵,池壁陡峭,并因地处砚池山下而得名。若在傍晚游赏,山色微紫,晚风渐生,潋滟的水波,愈觉沉碧,别有一番意境,令人流连。
第四十四泉:甘露泉
甘露泉——味甘却似饮天浆
济南民间传说,先有开元,后有济南。甘露泉之所以这么有名,与其所在的开元寺有关。
甘露泉又称“滴水泉”,位于济南佛慧山开元寺遗址南侧山崖下。此泉在山崖下的一个山洞内,泉水从岩壁流下,如露珠滑滚。因水味甘美,得名甘露泉。据《历乘》记载:“大佛山寺中有一洞,其水涓涓而下汇为一池,味甘甚洌,经岁不竭,有‘天生自来泉’五字刻石上。” 清朝诗人董芸也赋诗曰:“文壁峰高鸟道悬,开元古寺夕阳边。何时自扫风林叶,一试山中甘露泉。”
甘露泉水清凉甘美,最宜泡茶,故此泉又名“试茶泉”。过去,泉边旁生有多株海棠,枝叶茂盛,每到春季,海棠花开,如火如荼,花落池中,如胭脂色,所以这泉池也被人称为“秋棠池”。崖上建有“滴露亭”,石壁上还刻有历代古人的题刻,如今这些古迹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这泉却年复一年连绵不绝的滴落于一池碧水中。
第四十五泉:林汲泉
林汲泉——飞流直下三千尺
在济南泉水中,环境最幽静的就是林汲泉了。林汲泉位于龙洞南佛峪东崖上,泉眼隐在悬崖上的绿树青藤中,泉水自石隙中流出与山溪汇合,跌落悬崖形成瀑布,浪花飞溅,十分壮观。从崖壁泻下的泉水,形成水潭后漫流石上,蜿蜒在绿树夹岸的溪谷中。
林汲泉四面环山,幽境中开,树影婆娑,鸣禽去来。远望,台秀亭娇;近察,石洁泉清。在潭与谷的交界处,有一巨石盘出,上刻清乾隆年间阮承信书写的隶书“浴佛池”。游人在此观流听瀑,别有一番情趣。
据记载,清代《四库全书》主要纂辑人、著名学者周永年曾在此建“林汲山房”,绘制《林汲山房图》,因自号“林汲山人”,此泉故此得名,曾列为金、清两代七十二名泉
第四十六泉:斗母泉
斗母泉——古树双株一泉高
但凡泉水大都处于山坡低洼地带,而斗母泉却在海拔达745米的青铜山近山顶处,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中位置最高的泉。
从十六里河镇沿着弯曲的山道一路上行便来到青铜山北麓斗母泉村的斗母泉。虽然斗母泉位于高山之上,但水的流量却不小,泉水自山半坡崖壁喷涌而出,长年不息,又称“大泉”、“窦姑泉”。
其实斗母泉的吸引力除了水之外,关键是泉边上的两株奇特的大树。一株是树冠呈平顶形的刺楸,现长势旺盛,一株是树冠呈伞状的车梁木,盘曲悬卧在悬崖上,据当地人介绍,此树为济南地区该树种最大的一株。两树根部盘曲连生,状如虬龙,让人一见顿生历史沧桑之感,不由心中凛然。
斗母泉的来历,明崇祯、清乾隆《历城县志》均有著录,称在大佛寺北山顶 ,今斗母泉村的山之南麓,原名为“窦姑泉”,后来由“窦姑泉”谐音为“斗母泉”。清郝植恭将其列入《七十二泉记》中。
第四十七泉:无影潭
无影潭——淡荡柳枝飘舞衣
走近无影潭的时候,感到无影潭不像是一处泉水,更像是当地居民小区的后花园。
无影潭位于济南市天桥区西北部,因位于无影山一带而得名。潭的周围块石砌岸,植有高大的垂柳,有的垂柳根在岸边,郁郁葱葱的树冠却整个探入潭中,与平静的水面相映,柳枝淡荡,美丽至极。
无影潭水面宽阔,水质清澈,水体面积为0.5公顷,最深处为2.65米。据水文地质勘察,此处为花岗岩层与石灰岩层的切合部,泉水来自岩溶断层裂隙及沙砾层,涌水量虽不湍急,但能保持终年不枯涸。
处于居民小区内的无影潭,现为一处四时开放,风景优美的小游园,园内花木扶疏,碧树成荫垂柳抱潭,潭边健身游玩的居民络绎不绝,别有一番江南水乡景象。
第四十八泉:白泉
白泉——烟笼寒水月笼沙
白泉实在是很奇妙,在平地里不断喷出一股股含有大量白沙的细小泉水,日积月累,白沙积成一个个白色沙堆,远望如同蚁巢。
白泉位于济南市东郊王舍人镇,为一独立泉群。有白泉、花泉、草泉、柳叶泉等泉20余处。白泉泉眼涌出的白沙,细腻如面,形成一片白花花的沙滩,由此便演绎出历史上“唱筹量沙”的战争故事。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宋文帝派名将檀道济率军与北魏军作战,进驻历城。当时北魏军断绝了宋军的粮草来路,宋军军心浮动,欲撤军。此时若魏军得知宋军缺粮,乘机进攻,后果不堪设想。足智善谋的檀道济看到白泉涌出的白沙后,顿生奇计,何不以白沙充粮迷惑敌人?于是夜间,他让士兵把沙子堆成高高的沙堆,天亮前把很少的粮食撒在沙堆上,远远望去很像一堆堆粟米。北魏军看到宋营中堆积如山的粮食,不敢贸然进攻。宋军乘机撤退,摆脱重围。“唱筹量沙”军事典故也由此而来。
几经历史变迁,白泉现水势已远不如前。因泉周围尚有众多的小泉,当地百姓又将白泉称为 “百泉”,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亦收录。
第四十九泉:涌泉
涌泉——泉涌溪清落悬潭
当走近四门塔内的涌泉时,林竹苍翠、清泉成溪,不仅让人想起古人赞美涌泉的诗句:“百尺飞流,千章古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
涌泉位于柳埠四门塔景区涌泉庵内,曾列为清代七十二名泉。泉水从谷中白虎山腰处岩隙中涌出,通过暗渠由一石雕龙口中吐入一方碧池中,池名“净池”。
据崇祯、乾隆《历城县志》载,涌泉“在神通寺西,瀑布飞悬,流入锦阳川”。池旁明代《重修涌泉碑记》载,此泉池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泉水旺盛,四季不涸。水从池南壁流出,依山势向南三迭而下,一迭注入石砌方形“青龙潭”;二迭流入山石前的不规则小池;最后一迭由10余米高的悬崖上跌落至名为“卧龙洞”的小石潭,称“悬崖飞瀑”。
第五十泉:苦苣泉
苦苣泉——茵茵青苔蔽岩扉
见到青翠欲滴的苦苣泉的时候,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苦苣泉因长期的泉水浸泡,由山石叠成的假山上生出厚实的青苔,却并无潮湿的霉意,让人只觉满眼收不尽的绿色。泉水自山崖岩缝中流出,由假山上跌落,形成瀑布跌水,轻柔缥缈,清澈碧透,竟似女子的婉约和妩媚。
泉名虽冠以“苦”字,但水质甘美,泡茶醇香。明朝晏璧曾咏《苦苣泉》诗云:“泉名苦苣一河清,万事咸由清苦成。寤寐不忘冰蘖操,菜根咬得见高情。”苦苣泉曾列为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第五十一泉:避暑泉
避暑泉——风起轻尘一径香
炎炎夏日来到避暑泉,风起泉冷,给人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
位于柳埠镇袁洪峪南岭山坳间的避暑泉,为封闭式石砌圆池,水从池壁圆孔喷涌而出,汇入山谷中半圆形的自然水湾中。泉水清凉丰盈,其所处环境更是丛林茂密、清爽宜人,泉也以避暑而得名。
在泉水的滋润下,避暑泉山谷里山清水秀,茂盛的核桃、柿子、山楂、梨树、杏树覆盖了整个山梁。春季,繁花似锦,白的如雪,红的似霞,蜂飞蝶舞,花香四溢;夏季,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绿意盎然;秋季,山楂红透,柿子金黄,丹栌似火,一派丰收景象;冬季,落叶飘零,白雪皑皑,山峦沉静。任凭四季变换,避暑泉清澈的泉水日夜不停地流淌,焕发着勃勃生机,清郝植恭将其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
第五十二泉:突泉
突泉——最是突泉好风景
在安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宏村中,最出名的就是村中溪水的利用,清清河溪穿家过户。如果说济南能有与之比美的村落那就是突泉村了。
突泉给人的最深印象是清泉成渠绕村流淌的感觉。突泉又名都泉,位于柳埠镇突泉村内,村以泉而名。泉在村子的中部,泉池1米见方,以乱石砌就,泉水澄澈甘美,四季涌流不息。水经池壁暗渠流至街旁注入明渠西流,沿村街民居形成溪抱渠绕之势,泉边村妇浣衣嬉笑,处处彰显着济南近郊的淳朴民风。
突泉泉水旺盛,水势很大,从不干涸。因泉水从洞穴中涌出呈凸起状,后人以形为名,称其为突泉,但也有聚诸泉于此而得名“都泉” 的说法。乾隆《历城县志》载:“都泉,在中宫东南皇姑寺,溪抱村,流为岱北诸泉之总。”
都泉村群山屏列,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朱倬在《都泉诗》里描写到:“稻池林壑太幽偏,柳埠人家近市廛。最是都泉好风景,山花如绣锦阳川。” 都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
第五十三泉:泥淤泉
泥淤泉 ——泥淤三泉水自清
泥淤泉水清澈晶透,被山洪冲积的泥沙多次淤塞,又经人们反复掏挖成泉而得名,泥淤泉在七十二泉中可谓别具一格。
泥淤泉又名印度泉,位于柳埠镇西南的泥淤泉村中。今泉池位于村中街旁,有三眼,相距不足 5米,呈“品”字形布局。水质甘冽,水势极佳,其东侧之泉为主源,池深10米,底部向北斜下有洞穴,深不可测,传与海底相通,故又俗称“海眼”。泉旁有一株古槐,干虽枯朽,仍萌新枝,乡人称之为“唐槐”。崇祯、乾隆《历城县志》载:“阎家河在梨峪中,源出印度泉,流入锦阳川”。
泥淤泉的泉水涌出后,分为两股,一股流向东南,一股流向东北。清澈的溪水有时明渠流淌,有时潜入地下,弯弯曲曲,流过街巷民居,到处可见落差跌水和门口石板小桥,宛然一派江南水乡景象。清郝植恭将其列入济南七十二名泉。
第五十四泉:大泉
大泉——山红涧碧纷烂漫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清水秀,历来就是文人名士向往的地方,大泉就坐落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锦绣之地。
大泉位于锦绣川乡大泉村南首,因泉出石涧泠泠有韵而闻名。泉水自九曲河西侧岩孔涌出,汇为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大型池塘,即使连续大旱之年也从未干涸,以其状人称“大泉”。
大泉周围峰峦叠嶂,花果溢香,景致清幽。由于受水位深浅、距泉源远近及池岸花木环境的影响,池水呈水彩状,尤其在阳光照射之下,更是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让人一见倾心。水盛时泉水从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锦绣川水库。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
第五十五泉:圣水泉
圣水泉——一衣带水一帘禅
古寺、古树、古碑,山水灵秀,相映成趣。位于济南市历城区南部红叶谷生态文化旅游区内的圣水泉,自有一派古风古韵。
圣水泉自龙山腹中缓缓流出汇成小溪,穿过郁郁葱葱的树林,呈瀑布跌进一潭碧池,泉水长年涌流不息,久旱不涸,水质清凉甘美。
泉水所在地为古老的兴教寺,据寺内大明万历二十年的古碑记载,“殿之楹,后枕龙山,前圣水,左建伽蓝,右配僧室,不知创建何年。”圣水泉为深山修身养性的僧众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经千年经声佛号的浸染,圣水泉不可谓不“圣”。
第五十六泉:缎华泉
缎华泉——风轻纹微水如缎
名泉伴名寺,九塔寺南的缎华泉与九塔寺的历史一脉相承,几百年来历尽沧桑,风采却依然如故。
泉池用片石砌岸的缎华泉,周围绕石雕护栏,水质清澈,常年不涸,泉池东侧的自然石上刻有泉名。水盛时,溢出的泉水沿山沟漫流,因水平如缎,水纹如花,故名缎华泉。
缎华泉位于柳埠九顶塔民族风情园内,北距九塔寺300余米。清董芸在《九塔寺》中云:“九塔凌空插碧霄,齐城烟树郁,空余一片头陀石,右史雄文压六朝。”
[attach]31172[/attach]
第五十七泉:玉河泉
玉河泉——清澈空灵味甘醇
《水经注》作者、北魏的郦道元在提到玉河泉的时候,说它甘甜醇厚,酷似圣水。
玉河泉位于历城区彩石乡玉河泉村,泉从村中渠道边民居石基上的一石洞中涌出,泄入一石池之中,晶盈清澈,宛如翠玉,四季有水,从未干枯。
关于玉河泉名的来历,有一个出处不详的故事。元末明初,有三户人家逃难于此,以泉眼砌井,后井底淤泥沉淀,淘井时挖出三条小鱼,将泉更名为“鱼河泉”。后因该泉与牛头泉、响呼噜泉、晴天泉、门口泉、院内泉、西老泉和东老泉七处泉水汇集成河,像一条玉带绕村一周,故更名为玉河泉。
据史书记载,玉河泉原名榆科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巨合水源于鸡山之西南50里,榆科泉……,泉水来自百米岩层下,甘甜醇厚,酷似圣水也。”巨合水即现巨野河,榆科泉即今玉河泉。
[attach]31170[/attach]
第五十八泉:百脉泉
百脉泉——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众多的名泉中,百脉泉因泉脉众多如珍珠聚涌而享有盛誉。
百脉泉位于章丘百脉泉公园内。因“其源直上涌出,百脉沸腾,状若贯珠,历落可数,”故名。百脉“寒泉珍珠滚”自宋代起即为当地著名景观。
百脉泉久负盛名,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宋代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称:“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明代戏曲家李开先《游百脉泉》诗云:“水劲无过济,脉泉更著名。不霜清见底,漱石寂无声。颗颗如珠碎, 比镜平。不能容小艇,但可濯长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