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的瓷器展品。
你知道,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瓷都”,盛产顶级瓷器,这里的制瓷历史已绵延近1400余年。景德镇之所以能够常年霸占着瓷界"老大哥“地位,原因有二。
▲南京博物院的瓷器展品。
第一:老天赏饭吃。景德镇的高岭村盛产一种铝白色的黏土——高岭土。因其含铁量很低,显的洁白细腻,黏性上佳,实为制瓷佳品。
▲祭红瓷。
其实自明代开始,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已经可以独步天下。在它众多的品种里,有一种极品叫“祭红瓷”。它有多“极品”有呢?景德镇陶瓷馆有上万件藏品,而“祭红”只有“九件半”,那半件是明代宣德年间的,因收藏时只得残缺的一半,故曰“九件半”。存世率如此稀少,是否证明这种瓷器的烧制成功率很低?
▲祭红瓷。
它的成品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显得相当庄重。而用途只有一个——祭祀。“祭红”的由来,不得不提一个人——明朝宣德皇帝。有一天,这位皇帝一拍脑瓜,突然想要用一套红色的瓷器来祭祀日神。于是八百里加急给驻守在景德镇的督窑官:“朕想要一套红色的瓷器来祭祀太阳神,要庄重中带有一丝活泼,要体现皇家的高级感!快办!”
▲南京博物院的瓷器展品。
其实红釉技术自唐代开始就被运用到制瓷中了。至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就可以烧制出被称为"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西奇妹要说“但是”了。钧窑的红釉技术到底还未成熟,它烧制的红釉中往往掺杂有其他颜色。这样的水准,宣德皇帝能满意吗?黄金、珊瑚、玛瑙、玉石全扔进窑炉了,仍旧毫无起色。督窑官很着急,他把他的“着急”转嫁到了可怜的窑工们身上。每日督促,甚至把一部分人下了大牢,给出期限,如果再烧制不出令皇帝满意的红釉瓷器,便要大开杀戒。有一位老窑工的女儿,名曰翠兰。她眼睁睁的目睹着自己的父兄与乡亲们,深陷在绝望的末日恐慌中。突然想起老人们说过的一则传说:如果人的气血注入到瓷器中,会令瓷器色泽更醇厚安定,莹润均匀。她想如果自我献祭给火神,会不会就能烧制出皇帝梦中的瓷器?再看一眼父兄绝望的眼神,再看一眼母亲的泪水,她转身登上窑顶,纵身一跃……窑中顿时火光大盛……
▲南京博物院的瓷器展品。
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窑炉时,惊奇的发现——成了!红釉成了!人们认为是翠兰的献血染红了陶坯,于是这种红色的陶瓷,被命名为“祭红”。
▲南京博物院的瓷器展品,青花。
原理其实不难,西奇妹来划重点。“祭红”这种瓷器是不添加颜料的,窑工们在高岭土中添加适当配比的“紫莹瓷矿石”,这种矿石中含金属铜和锰,在1380度时它们会被还原,氧化焰的煅烧使其进入硅酸盐晶体中,形成类似红宝石的结构,故又被称为“宝石红瓷”。而在古代,烧制瓷器使用的是木炭而非如今效率更高的焦炭、不成熟的烧制水准,显然很难达到温度需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西奇妹在描述翠兰跃入窑炉后,紧跟着一个词语——火光大盛。人体中含有许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它们在炉子内产生反应,生成碳元素,而碳元素能使火苗燃烧得更加猛烈,提高窑炉的燃烧温度。
▲南京博物院的瓷器展品。
所以,你明白了吗?攻克“祭红”的技术难点,不在于扔黄金、珊瑚、玛瑙、玉石,更不是扔人(当然你扔一头牛下去也有同样效果)。而是古代窑炉的燃烧温度很难达到“祭红”的需求温度。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