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2 04:02
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理解杜甫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
前言
黄庭坚评价杜甫作诗和韩愈作文,说他们句句有出处,只是大家读书少,有很多用典看不出来而已。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答洪驹父书》这种说法虽然略微有点夸张,不过杜甫的这首诗确实句句有出处。即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也化用了南北朝一位大诗人得作品。这两句诗出自于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两句的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不过也不妨从首联读起,看看杜甫是如何做到“无一字无来处”的。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近世唯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温公续诗话》国破山河在,只剩下山河,其他都已经被毁损。城春草木深,满眼荒芜的草木,表示没有人迹。用景物抒发悲情,即所谓意在言外,令人产生联想。
汉国山河在,秦陵草树深。暮云千里色,无处不伤心。虽然仅仅四句,忧国之心不输杜甫。
高台动春色,清池照日华。绿葵向光转,翠柳逐风斜。林有惊心鸟,园多夺目花。相与咸知节,叹子独离家。人行今不返,何劳空折麻 。杜甫在闻人倩诗句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的元素变为自己的诗句,如《楚辞》:“余感时兮凄怆。”《拾遗记》:汉献帝为李傕所败,后以泪溅帝衣。
良玉比德君子.......宋之结绿,楚之和璞,价越万金,贵重都城,有称畴昔,流声将来。在这封信中,曹丕拉拢当时的重臣钟繇,以美玉比君子,与书信无关。
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李白的这一组诗写在杜甫《春望》之前。烽火连三月,不必看作用典,家书抵万金,也没有用什么典故,其意或许受到李白这首诗的影响。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簪(有版本是:冠) 。我们喜欢读唐诗宋词,唐朝人喜欢读魏晋南北朝的诗作。杜甫诗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鲍照。例如赞赏李白时说: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赞扬好友高适和岑参时写到: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化用前人作品,一句拆成两句、两句并成一句的很常见。例如宋朝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诗中把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拆成了两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