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9 01:07
前言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问题:贺知章《回乡偶书》是古绝还是律绝?
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很多人认为贺知章《回乡偶书》不押韵,“衰”字出律,甚至因此把这首诗认为是古绝句,其实是个大大的误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首先要说的是,《回乡偶书》二首都是唐朝七绝中的一流佳作。至于是古绝还是律绝, 并不影响这两首诗的美誉。
少小离家老大回,仄仄平平仄仄平,
乡音无改鬓毛衰。平平平仄仄平平。
儿童相见不相识,平平平仄仄平仄,
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本句救孤平,顺便救出句的半拗体(救:不。)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第二句的第2字,和第2句的第二字是不是平仄相同,是判断失粘与否的标准。这首诗中,“音、童”二字都是平声,可见也没有问题。
少小离家老大回,【回:十灰】
乡音无改鬓毛衰。【衰:四支】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来:十灰】虽然我们用的是宋朝的平水韵,但是在唐韵中,灰韵与支韵也不能通押,甚至也不是邻韵。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中,他列出的常用邻韵中,“支、微、齐”为一类;“佳、灰”为一类。
知章回鄉詩云:少小離鄉老大回,鄉音難改面皮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今本俱作鬢毛衰,非唐韻矣!近覩侯鯖録,始知是面皮䰄,䰄多鬚也。《徐氏筆精》这一段话出自明朝的《徐氏筆精》,作者叫做徐〈火勃〉,〈火勃〉这个字电脑打不出来。
幼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面毛䰄。儿童相见不相识,却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有好几个字与今天的版本不同,与徐氏的版本也有区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二句的韵脚不是“衰”而是“䰄”。
【集韻】【韻會】【正韻】桑才切,音鰓。【玉篇】小髮。【增韻】䯱䰄,多須也。或作思。
又【正韻】相咨切,音私。義同。赵令畤是宋太祖第四子岐王赵德芳的玄孙,也是苏轼的好友。赵令畤字景贶,苏轼为之改成字德麟,自号聊复翁。
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
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
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这首诗在第七句失粘:【泪】、【衫】,假如去掉七八两句,从格律上说,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可以看出,有两处失粘: 去 、 宫 ; 代 、 山 。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第二句与第三句失粘:有、潮,一个仄声,一个平声。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第二句与第三句的第2字平仄不同:来、有。这中失粘的律诗,被称为折腰体。宋朝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特别提到过:
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绝句折腰,例如贺知章和韦应物的这两首绝句。八句折腰,就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种折腰的七律。像庾信的《王昭君》,就是篇幅更长的折腰体五言排律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