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16:23
前言
衰老是每一个生命都需要面对的事情,如同生老病死,没有哪一个人类不在这里面转,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寻仙问道求永生的人。行走在这条大路上的人,有的是富贵逼人、权势滔天者,而那些平民百姓往往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好好活着都是件很困难的事。所有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有面对自己孱弱无力、步履艰难的一天。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就塑造出一副理想挂毯,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这么说道:“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即所谓天下大同,步入大同社会,这是我们中国人思想传统中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幼是新生代,老是旧一辈,新旧更替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平衡。幼小和年老是人类一辈子中最脆弱的时候,也可以说是最无用的时候。三四千年前的华夏民族就意识到“老幼”问题,遂重视起来,当作社会和统治的重要一环。幼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会变得强壮有用;老则是越变越弱小,最终步入陵墓、化作尘土。幼的问题好解决,也比较容易让人重视;反倒是老的问题难以解决,容易被忽视,可即便是难以解决还是得解决不是。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先秦时期就早早出现,而尊老的最佳体现方式和最佳作为就是养老。与养老息息相关的则是孝道,若是孝道足,养老不成问题定是极好的。
“老”字何解?“老”字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从字意上去考究,花费三十年时间编撰了世界第一部字典的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解释是:“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辞海》有言:年纪大,与大相对,指老人。老字在先秦时期有多种形式,现代资料收录了许多,大部分“老”字字形活像一个驼背的长须老者手拄拐杖站立,其中包含有老人需拐杖支撑站立和行走的意思。从上下结构看,“老”字上半部分是者,泛指每个人,下半部分是比,代指年岁一年过完增长一年,上下相和就是年纪大的意思。“老”字读音通“劳”,而辛劳一生也必定老,老之前是辛劳的。
“老”字有“父母祖先之意”,《颜氏家训•杂艺》:“先人为老。”其次封建王朝多重用老臣,“老”还指国老、公卿大夫之意。《礼记•王制》记载:“属于天子之老二人。”郑玄曾注:“老,谓上卿。”表明老是古代政治身份的一种,还代指着亲族何社会上的老人,同时“老”作为动词有尊敬之意,《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传道授业解惑是尊敬的师者,在中国许多地方都会将老人称作老先生何老太太,暗含尊敬之意。“老”又引申出官员致仕之意,《左传•襄公三年》记载:“祁奚请老。”(致仕即退休)。
据现代学者考究,“老”字还是“孝”字的起源,这就有趣了,“善事父母为孝”正合养老之意,而且“孝”字在金文字形中就像一个扶着老人行走的样子。《说文解字》解释:“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可见,老和孝是相通的,老了必须有孝去养老,孝必须去养老。
先秦的养老思想“老”字还引伸出“旧”、“熟”之意,人老会引起身体器官的衰竭,生活起居需要他人来照顾,有时会引起一些人的忽视怠慢。家庭养老是中国从古至今养老的基本方式,家庭养老就是字面意思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家庭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古代尤其是如此,若是子女不孝不管,老人日子会相当难过;但是子女孝顺只是构成家庭养老的基本条件,古代社会中的家庭过于弱小,对于养老的进行常常受着天灾、人祸、粮食减产、国家政策等负面影响,所以养老很难从始至终的独立完成,国家和社会必须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养老是国家支持下的养老,因此国家的支持也构成了家庭养老必不可缺的条件。国家参与养老,即国家出面用国库钱粮供给高龄老人的衣食住行,顺带着安排好其生活。慢慢五千年的中国史,养老早就从先秦时期开始作为一种特别文化存在,是一种礼制,与政府政策息息相关,各级政府常有为养老专门举行礼仪活动。举个例子,汉朝的养老是笔者个人认为所有封建王朝中做的最好的,五十岁以上人品好、又能带人向善的老人可以担任“三老”职务,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七十岁以上没恶劣行径的老人是可以跟当地官员平起平坐、不用叩拜行礼的,倒是官员要行礼表示。
凡八十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一定年纪的老人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每年秋天的时候,汉朝政府都会对各地进行人口普查,对符合年龄规定的老人进行授杖仪式。《后汉书·礼仪志中》:“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鳩鸟为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而且凭着老人身份,他们在诸多领域都享有着各种优惠便利,可以走皇帝专属、皇子都不可以走的"驰道"等。
汉文帝曾颁布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若是在汉代你看到有老人追着官员打,一定不要奇怪,这是基本操作。所以汉朝是最得人心的王朝,老人幸福感最足的封建王朝,即使亡灭也有层出不尽的人想着重建。
先秦养老的内容养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必须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别看先秦时期社会生产力落后,孝之思想还未深入人心,但对养老的重视不是一星半点,堪称中国孝道的萌芽。养老,物质方面的赡养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种是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冻饿之忧,即儒家所说的“是谓能养”;一种是将最好的食品和衣服献给老人使用,儒家称之谓“善养”。传统的养老思想较看重后一种养老,视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具体表现为: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提供最好的。
“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已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这种模式实在是太好了。物质养老的基础上还有精神养老,又称敬老,即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这是养老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孔子曾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直接将“敬”作为区分人兽的根本标准,孟子也曾曰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现,同时子女应该随侍父母,多为父母照相,主动去关心他们,维护他们在家中的地位。
家庭养老敬老外,这一思想还被扩大到家族和社会,所有的老者都应得到尊敬。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早出现了扶危济困、尊老爱幼的民族性格。人必有死去的一天,都需要被送终,而依礼葬老是先秦时期养老环节中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儒家认为:“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以有着守孝三年,按时祭祀的潜在要求。生前和死后的做法对死去的长辈意义不大,可对下一代的晚辈有着深远寓意,为下一代做示范。不过送终一事在先秦时期有些过度的重视,导致着““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千金之家办场丧事就变得百金之家;普通人家办场丧事沦为贫民。可见当时这一社会良好风气变为了歪风邪气。
史料记载,周代老人在赋役和司法方面享有一定的特权,老人被当作特别照顾的对象。《礼记》记录,三王养老对老弱鳏寡孤独必给予相应的抚恤。周代则是国家规定:“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五十岁不服劳役,六十岁免除所有徭役,去安享晚年。倡导家庭养老时,国家规定有家中有老人的家属,享有一定的特权:“凡国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礼记·曲礼》记载:“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老人子嗣不用服徭役,老人触犯法律还免受一些处罚。
国家对待普通老人都如此好,更别说那些官吏贵族。《礼记·王制》记载:“七十不侍朝,八十告存,九十日有秩。”七十岁参政可不用国君处理完事务再下朝;八十岁国君必要送美食以示关怀尊敬;九十岁国君要每日送美食和请安。当然古时候也有退休政策,周代官吏七十岁退休,若国君挽留,必须要给予特殊待遇,例如“赐之几杖”以扶其衰老,助其行坐;“行役以妇人”以服侍奉养;供其“安车”以便外出。总体来说是非常好非常完善的。“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先秦国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养老,不过有好有坏的,不是所有国家和时候能做到。
秦代养老秦朝是嬴政武力攻灭六国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却迅速的走向灭亡,仅存十五年,又因秦末战火和距今久远,史料十分稀少,但还是能发现秦朝也是主动孝道养老的。商鞅变法之后,父权和皇权相统一,而且家族宗法制遭到破坏,全是小家小户,为维护皇权,秦国对不孝罪给予严惩。作为秦朝的建立者和最高统治者,秦朝几乎所有的一切都以他的意志运转,秦朝的养老因此与他息息相关。秦始皇的生母赵太后通奸假太监嫪毐多年,东窗事发后嬴政怒不可遏,将其母后送往咸阳宫囚禁,最后迫于大臣茅焦冒死进谏:“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咸阳,有不孝之行。蒺藜谏士,有桀纣之治。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后归咸阳。’”嬴政作为天下表率,迫于不孝之罪的压力,还是迎回了生母。
当赵姬死后,嬴政将母后与父亲秦庄襄王合葬;自己为皇帝后,追尊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也得到相应的名分,所以从孝道上我们不能指责他什么,他将最起码的孝道尽到了。嬴政的孝道观念影响着整个秦朝,从他的子嗣我们就能了解到一些。嬴政大约有二十几个儿子,都被灌输了忠孝的理念,长子扶苏因一封假冒诏书安上个不孝罪,蒙恬劝其不要死,扶苏回答“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便是篡改诏书自立皇帝的胡亥,面对老师赵高的阴谋劝说也是回答:“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他明知这个道理,还是被唆使地去篡位,其最终的结局,他自己也预言过了——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后世人透过重重现象可以看出,秦朝的孝道是被广泛遵守的。
秦朝对不孝罪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甚至给予断足流放的处罚。不过由于秦朝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朝廷对养老方面的只是大方向的干涉,极少会给予一些福利进行社会养老,最多也只是用严刑峻法逼着百姓重视起养老。养老的具体举措文献资料鲜有记载,但社会风俗也是主张养老的,上至皇帝皇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对孝道十分重视。
结语先秦养老思想很得后人肯定和采纳,但秦朝的养老思想却从未被重视,更有甚者去诟病,因为秦朝过分依靠强权和武力来维持养老,而且国家府库也不会付出一些钱粮去教化,使得人们亲情淡薄、百姓离心,早早的走上了灭亡之路。不管如何,先秦和秦代的养老思想都是封建礼教和现代养老的基石。在古在今,养老都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一剂良药,若是社会风气开始转向不养老了,不知世界会有多糟糕,应该就如同陷入了愚昧的蛮荒时代。
参考文献:《史记》《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论春秋战国之际“孝”观念的变迁》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