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从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秦国为何看重函谷关,魏国则不同 [打印本页]
作者: 惜晖 时间: 2020-2-29 14:31:55 标题: 从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秦国为何看重函谷关,魏国则不同
从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秦国为何看重函谷关,魏国则不同
2020-02-29 17:20
导言:秦国将函谷关看成重中之重,魏国却对其嗤之以鼻,原因何在?从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角度,分析秦国为何看重函谷关,魏国则不然
在《大秦帝国》影视剧中,最先强大起来的魏国先欺负秦国,相对于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只注重领土面积的大小,以及土地所能给带来的财富,相反,秦国在之后的战争中,却注重夺取战略要地,例如关隘,要塞,关卡,以及兵家必经之路等,函谷关就是秦国历代国君非常看重的一个关隘。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关卡,与剑门关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战国时代的时候,函谷关这个地名多有出现,就是因为在兵器发展还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里,函谷关险峻的地势给了军事行动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六国合纵攻秦的时候,函谷关对于六国军队的阻碍非常之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秦国的国家安全;整个历史进程当中,在函谷关发生的战斗不计其数,从古代到近代都是不间断的,抗日战争时期就曾经发生过惨烈的函谷关大战,而战国时代在函谷关发生的争斗就更是数不胜数了,它被秦国人看成是秦国的门户,也被魏国人看作是消灭秦国的重要屏障。
可是函谷关本身并不属于秦国,而是秦孝公时期才从魏国人手中夺走的,函谷关位于魏国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过重视,魏国对于它的存在也是并没有放在心上的,更没有对它的地理条件加以利用,但被秦孝公夺走之后,函谷关成为了秦国防御工事当中的一道重要工序,此后秦国更是派重兵把守函谷关,在上面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在之后发生的重大战争当中都展现出了重要的作用。
秦国、魏国对函谷关不同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一道关卡在魏国人眼中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可是秦国却将其看成是重中之重了呢?在这当中又是什么样的因素所导致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函谷关对于秦、魏两国分别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两个国家对它的态度大不相同?
秦、魏两国实力不同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国家实力所导致的;在很多人眼中,函谷关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是群山万壑当中的一道关卡,在进行军事行动的时候更是易守难攻的要地,对于战国前期发展比较薄弱的秦国来讲,这样的一道天然防御工事是保障它国家安危的重要手段。
秦军战斗力弱,需要借助山川险阻来进行防御
毕竟有它的存在,阻拦六国进攻的军队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秦国也就不至于是城门大开了;而那个时候,秦国的军队实力非常的薄弱,战斗能力也非常的低,所以自然会利用这些山川险阻的自然条件,来提升自己的整体实力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危。
可是对于魏国来讲就不是如此了,战国前期的魏国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这种强盛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行政层面和军事层面上来进行对比,魏国都是最为强大的。
魏国国力强大,忽略了防守
魏国在军事上不仅是有着当时名闻天下的吴起领兵,还有着百战百胜的魏武卒,这样的军队在作战能力上,是其它国家的军队所不能够比拟的,自然它对于一些天然的关卡利用的程度也就不高。当然,这也说明了魏国当时发展战略的漏洞,如果它能够对于这样的地方加以利用的话,肯定对于它的军事实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可是魏国自恃军事实力的强盛,并没有将函谷关放在眼中。
不过,即使魏国没有借鉴这些天然的因素,在战国前期,对战秦国的军队还是有着绝对的优势的,在吴起的带领之下占领了秦国整个河西地段,将秦国的领土一缩再缩,甚至差一点将秦国赶回陇西地区重新做半农半牧的部族,那个时候的魏国自然不需要利用函谷关来限制秦国的发展。
所以说国家实力的一些差距就能够导致两个国家在利用外部条件的时候发生差别,这两个国家在面对函谷关时的不同态度恰恰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不同
第二个原因是地理上的因素所导致的;函谷关是横亘在魏国和秦国之间的一道关卡,是魏国攻打秦国的一条必经之路,所以才会被很多人看成是秦国的门户,在当时那个交通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里,六国想要攻破秦国必须从函谷关入手,那时南方的武关和北方的潼关还不是最为重要的关卡,所以函谷关就是入侵的必经之路,也是秦国与山东六国进行交往的一条重要的通道。
函谷关是秦国东出的门户
也就是说,秦国无论是想要自保还是想要打出天下,都必须利用函谷关;尤其是后来在秦国实力强盛起来的时候,它所面对的对手都处于秦国以东的国家,即函谷关所处的崤山以东是秦国需要密切监视的对手,秦国必须通过函谷关来监视它们的一举一动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对于山东六国的一些所作所为,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不至于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一无所措。
函谷关也是山东六国进攻秦国必经之路
因为在当时那个时间段里,山东六国如果控制了函谷关也就相当于卡住了秦国的咽喉,无论哪个方面对秦国的发展都有极强的遏制作用,越过函谷关之后,秦国再想阻拦六国的军队就是难上加难了,那样的话就相当于在秦国的心脏处插上了一把匕首,随时都有可能危及到它的生存。
所以为了能够东出天下,也为了保障自身的国家发展,秦国人自然会对函谷关相当的看重,这就相当于是秦国的大门,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走进来,都必须要通过这个地方。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函谷关在魏国地位没有秦国重要
但对于魏国来讲却不一样了,魏国是处于中原核心地区的大国,它所要面对的敌人来自四面八方,北方的赵国和燕国、东部的齐国、西部的韩国和秦国以及南部的楚国等,这些强敌将魏国环绕在内,所以对于魏国来讲并不存在着要密切注视哪一个方面的情况。
尤其是在战国中期魏国强盛的时候,那时西部的秦国还是整个中原地区最为弱小的国家,魏国对于对抗秦国这一方面所分出的精力自然也就相对较少,它们不认为秦国人会有跨越函谷关直接进攻魏国的可能,所以自然会对西部的防御做的相对比较宽松,自然也就不会对函谷关这个地方过于的重视;因此地理上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国家对于函谷关的态度不同的一个原因。
秦、魏国两国核心地区距离函谷关远近不同
第三个原因,则是秦、魏两个国家的发展核心阶段不同;当时秦国的发展核心距离函谷关比较近,而且它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实力,想要打出天下的话必须向东部进行扩张,因此,函谷关就是对它的发展进行保障的一个天然的条件。
秦国必须对这个地方加以利用,毕竟对于秦国来讲,它的发展核心是需要一步一步向东部进行扩张的,而它的主要实力扩散也是向东部进行的,所以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跨越函谷关,所以说,函谷关对于它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关卡。
魏国核心地区距离函谷关相对遥远,秦国实力较弱
魏国的发展核心地段是当时的大梁,大梁距离函谷关的距离比较遥远,而且魏国的实力扩张也并不是向西部进行的。在战国前期的时候,因为秦国的国家实力比较弱小,函谷关实际是由魏国进行掌控的,那个时候它就已经将绝大部分的实力,放在了对抗其它诸侯大国身上,并没有在秦国这一方面付出巨大的精力。
而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秦国已经强盛了起来,魏国想要从秦国手中获取实际利益已经不现实了,而且函谷关作为一道天险,以魏国一个国家的实力想要跨越重兵把守的函谷关也是非常困难的。
那个时候,魏国的发展核心是远离西部的,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再对一个易守难攻的关卡做非分之想了。在发展核心地段不同的时候,或者说在发展的核心扩散区域不同的时候,两个国家自然会对同一个关卡处着不同的态度。
秦国通过函谷关对山东六国商旅进行监视
第四个原因,秦国控制好必经的门路,能够对过往的山东商旅进行监视和控制;我们都知道,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是奉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当看重;同时,相对于农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采取的是一定程度上的遏制政策。
更何况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各国的商旅车队很多的都是军队所组成的间人,它们来往于各个国家,经商是次要的,打探一个国家的情报和发展规律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放任其它国家的商旅车队随意的进出,而秦国控制了函谷关之后,在控制山东商旅进出秦国这个方面就有了天然的优势,相对来讲就比较容易了。
而魏国的西部邻国只有秦国和韩国,要通过函谷关才能够进入魏国的也只有秦国自己。因此,魏国实际上并不需要利用函谷关对于其它国家进行严防死守,所以在这一方面,函谷关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更多的也是倾向于秦国,自然也就会得到秦国人的更多重视。
讨论
笔者认为,在战国时期,函谷关实际上还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地点;历史上的函谷关出现过很多的文化实践,相传老子曾经在函谷关地区创作了著名的《道德经》,也曾有人传言,老子西出函谷关紫气蔓延三千里,由此才有了紫气东来这个词,这其实代表着函谷关是一个进行文化交融的关卡,是各个国家进行文化互通的一个道路。
秦国通过函谷关进行文化交流,以提供自己地位
这个作用对于秦国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秦国虽然是东周的开国诸侯,在身份或者地位上是得到过认证的;可是秦国的起源却并不被中原人所看好,它出身于西部的蛮夷之地,在中原人看来,血脉上是比较低的,而在文化方面,秦国也确实不如中原地区丰富多彩。
因此,在秦国的发展进程当中必须要与中原地区进行文化互通,也只有凭借着文化方面的交融它才能够正视地融入到整个中原地区,才能够招揽各个国家所提供的人才,才能够有机会大出天下,可是如果一旦其它的国家控制了函谷关,那么往来于秦国与中原各国的道路也就相当于被掐断了。
如此一来,秦国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就会变得有障碍,让两个地区没有办法进行文化上的互通,秦国与中原大国之间的文化交融也会变得不再顺利,对于它本身国家的发展是有着相当大的威胁的。
魏国本身就是文化集散地,不需要可以迎合
可是对于魏国来讲,情况却并不如此,魏国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强盛起来的国家,它后来的都城大梁也是一个国际性质的大都市,是一个天然的人才聚集地,魏国并不需要通过某一个关卡来进行文化上的交融和互通。
同时,魏国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迎合某一种文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发散地,有着自身这种实力条件的支撑,魏国与其它各个国家之间的交融都非常的频繁,不像秦国那样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区,在文化的交往上面有着天然的障碍。因此,我们从这个方面来看也能够体会出秦国和魏国对于函谷关态度不同的原因。
综述
笔者认为,各个国家因为自身的发展实力不同、自身的发展状态不同、自身的文化传承不同,在发展的策略上和发展所以靠的方式上面也有着诸多的不同;这其实也告诉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能生搬硬套,适用于别的国家发展的政策,不一定就适用于本国的发展,别的国家需要费劲心思和精力进行保障的地方,自身的国家如果效仿有可能只是白费心思。
所以,国家在进行发展的时候要看到自身的优缺点,要想办法弥补自身的缺陷,同时加大对于优点的输出;这样才能够让发展的利益最大化,也才能够让整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且在不同的时段里所要依赖的政策也是不尽相同的,就如同我们文中所说的函谷关,在战国中后期的时候,函谷关确实是秦国的一道门户,但后来随着交通和军事方面的不断提升,南部的武关和北部的潼关也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关卡。
另外,在后来一直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像剑门关、雁门关等关隘,也都是一个王朝有重兵把守的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依赖的自然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必须要敏锐地去观察到能够切身影响自己实际利益的方面,然后尽可能地利用它为自身创造实际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如鱼得水,也才能够不放过任何一个让自身实力强盛起来的地方。
与此同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够只关心自身的发展进程,对于我们的对手也要有所了解,如果魏国能够了解到函谷关对于秦国的重要性,那么想必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就不会轻而易举的让秦国拿下来,所以,发展的进程当中也是需要知己知彼的,既要晓得自身的动向也要了解对手发展的形式,这样才能够从发展和遏制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才不至于被历史的进程所淘汰。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战国策》、《左传》、《汉书》、《资治通鉴》等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