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作品被卢浮宫收藏:人活到极致,就是择一事终一生… 2020-04-05 19:55
转载自 匠心之城微信号(ID:jxzc681)
在日本,有一个特殊的行业,
被称为匠人,又叫做职人。
有这样一个匠人,
他拥有惊人的平衡感。
他做出来的「独乐」,
也就是中国的陀螺
可以立刻放在
武士刀和手掌上边旋转,
最长可长达18分钟。
看起来很简单,
但达到这样的水平,
需要陀螺保持360度重量的平衡。
普通人做起来,
完全掌握不好力度,
但是他却可以。
因为技艺高超,
他制作的陀螺入驻卢浮宫,
他还在卢浮宫里给物理学家,
讲解关于陀螺平衡的问题。
他就是广井政昭。
他是日本的四代玩具手艺人。
因为家族世代做陀螺,
因此年轻的时候就对陀螺,
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差不多10岁的时候,
就能独立做出一个陀螺。
如今,88岁的他已经做了近60年陀螺,
在别人含饴弄孙的年纪,
他却坚持每天佝偻着腰在工作室工作。
广井政昭做的陀螺,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因为他给陀螺设置了很多小机关。
下面的这些陀螺,
你能看出是怎么玩的吗?
▼ 吃面小人
这个吃面小人的头上有一把伞
叫做旋转雨伞,
转动雨伞上的把手,
小人就会开始吃面;
一直重复这个动作,
就像他好像真的在吃面一样。
这一个也是类似,
模仿的是人们夏天扇扇子喝水的景象,
只要陀螺转动,
扇子就会一直扇个不停。
▼ 飞碟
这个是飞碟陀螺。
飞碟是“双层”的,当你拉动绳子之后,
最下边的会先旋转,
中间的小陀螺会飞起来旋转,
最上边的放在桌子上,
也会立马开始旋转。
所以这表面看起来是一个陀螺,
实际上是三个陀螺。
▼ 龟兔赛跑
广井政昭觉得,
给孩子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太麻烦了,不如做个陀螺来演示,
于是就有了这款,
先把中间的小陀螺转起来,
然后放进去兔子和乌龟
两只小动物就会追逐起来啦。
▼ 弹唱小人
这个弹唱小人,
是典型的一种老式陀螺,
旋转最上边的伞之后,
小人就会敲动自己的嘴巴,
发出音乐声。
这个陀螺类似,
不同的是它是变脸陀螺,
像是川剧变脸一样,
陀螺旋转后开始变脸。
▼ 魔术师爸爸
旋转陀螺后,
魔术师爸爸的肚子里,
就会吐出颜色不同的小球,
小孩子们可以猜小球颜色来做游戏。
▼ 樱花树
樱花树的玩法很简单,拉动绳子后,
樱花树就会舒展并旋转,
中间的小人就会开心地展开手臂。
这些陀螺,
玩具属性是第一位的。
对于工匠大国日本来说,
它不仅是玩具
更是一个实打实的手工艺。
日本有700年的陀螺文化,
上到80岁的老人,下到三岁的儿童,
都是陀螺爱好者,
因此日本还有独乐博物馆,
里边珍藏着日本从世界50多个国家,
收集的2万多个陀螺。
广井政昭就是日本陀螺文化的继承者,
因为陀螺在江户时代达到顶峰,
广井政昭也因此被称为:
“江户独乐”。
其实,制造一个陀螺并不复杂,
但是难的是,
广井政昭始终坚持用日本传统方法,
手工制造陀螺。
走进广井政昭的工作室,
你会发现周围全都是,
他自己亲手制作的工具。
因为他说,
不管跟铁匠怎么说,
做出来的刀具都不顺手,
因此他自己专门打造了一整套刀具。
每次做陀螺之前,
他都会把刀具拿出来打磨一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他看来,“好的刀具,
是对木材最基本的尊重。”
然后要打磨转轴,
陀螺的转轴使用的,
是高强度的不锈钢杆,
用砂轮磨尖之后,
固定在转轮上,
再用小锉刀打磨出形状。
这个打磨非常细致,
如果有几毫米的误差,
实际体验就会差上一大截。
“正是因为小,
才更要郑重对待。”
选择木料也很有讲究,
木料要选用阔叶树木梾木才可以,
因为它质地坚硬不易变形。
选取的木料,
一定要静置10年到30年不等。
“好的陀螺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所以对木材也要严格把关”
还要用一小段木头,
削成凸型方便扣入凹槽,
看起来像是随手削出来的,
尺寸却恰好吻合。
但其实哪来的恰好,
不过是熟能生巧。
接下来把木料截成块状后,
固定在转轮上,
先用刨刀刮掉树皮,
做出陀螺的形状,
然后再用圆凿在中心掏出2厘米的洞。
这个过程是最讲究的,
也就是做陀螺的奥秘:平衡。
普通人做出来的陀螺,
不是这边轻一点,
就是那边重一点,
但是在做陀螺的时候,
是没有任何工具让你去测量重量的,
但你却要保持木料的,
任何一个地方都重量均衡,
所凭靠的就是两个字——感觉。
「大凡足够高深之技术,
都与魔法无异。」
感觉,就是一种魔法。
这个平衡感,
就连物理学家也做不到,
它说不清道不明,
就是一种“恰恰好掌握好尺度”的感觉。
这种感觉,
来自于他长年累月的坚守。
陀螺成型后,要进行上色。
上色也是分步骤完成的,
涂完上一个颜色后要静置一段时间,
再上另一种颜色。
涂色后一个陀螺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的制作过程,
无论是谁看了都会觉得很简单。
然而,「取物之道,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看似简单的事情里,
往往藏着很多学问。
其实,
年轻的 广井政昭经历过很多失败,
做出来的陀螺有重量缺失的地方,
就会导致勉强旋转后很快停摆。
那时候他不得不用铁片进行调整,
在重量缺失的地方打出一个洞,
将贴片塞入其中,
使得陀螺的重量360度均衡。
这样的调节虽然也可以让陀螺保持平衡,
但始终都不完美。
为了让陀螺真正地达到完美的境界,
他观察了上千只失败的陀螺,
找出每一个让陀螺失衡的细节,
对这些细节不断优化,
让广井政昭逐渐地掌握了平衡感,
因为他深知,
平衡就是陀螺的灵魂。
即便88岁高龄,
他还是定期推出新品陀螺,
他的创造力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他说:“每每看到陀螺旋转,
我的脑子也转个不停。
我现在88岁了,
经常脑子里蹦出新想法,
我就马上跑到工作室做出来。
做新的陀螺时,那感觉依旧新鲜。”
拿到广井政昭制作的新陀螺,
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一件事。
广井政昭也为成年人,
做了一系列的欣赏陀螺,
“虽然成年人都不爱玩陀螺了,
但是这些陀螺拿来欣赏,
也是很有意义的”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广井政昭有点哽咽。
但不希望日本陀螺文化消失的他,
还是推出了一系列欣赏陀螺,
外形像是葫芦的形状,可以摆放在家中,
但其实是3-6个小陀螺组成的。
在坚持手工制作的道路上,
有人质疑说,
手工制作比不上工业制作。
广井政昭不屑地说,
“我可是专业的,敬请期待”
然后反手就制作出一个陀螺,
他制作的陀螺可以在指尖上旋转不停,
如同静止了一般,
但是工业制作的却不行。
日本国内也对传统手工制作有争议,
重视工艺的日本NHK电视台,
专门搞了一场陀螺比赛。
节目的内容很简单
就是老工艺人和年轻人代表,
分别制作一个陀螺,
然后比谁的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最后的结果是,
老工匠队以1分钟多的优势胜出!
谁说老工艺不行?
能整整流传四代人的陀螺技术,
怎么是工业就能轻易取代的呢?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日本的细节》中说:
真正的匠人,
可以用双手生产出,
比机器生产更精密的产品。
对于广井政昭来说,正是如此。
如今发展到现在,
最新的指尖陀螺依靠高科技,
已经能转动24分钟了。
但是广井政昭却并不在意,
他说:“高科技固然有趣,
但如果孩子们只喜欢这样的玩具
那真是太可惜了。
孩子们玩陀螺主要是为了高兴,
不是为了追求时间,
一个陀螺能转100年,
又有什么意义呢?
正是因为每次旋转的时间都不可预测,
才是陀螺的乐趣所在。”
日本传统工匠节目采访他,
问到已经88岁了,还打算做多久?
广井政昭回答道:
“我要活着做下去,
直到我200岁。”
广井政昭做了一辈子陀螺,
在日本陀螺领域,无人能敌。
在这个工业化的社会,
广井政昭像是上个世纪的人一般,
用最慢的速度在制作,
一生只做了陀螺这一件事。
日语中有个说法:
“一生悬命”
意思是指不遗余力去做一件,
值得耗尽一生去追求的事情。
广井政昭就是如此。
什么是匠心?
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匠心,
拥有一颗赤诚匠心,
就能抵挡所有平淡生活的危机。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