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我这个曾经的知青已从“广阔天地”里回来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而在有限的人生旅途中却是一个很长的时期。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总爱怀旧,我经常想起的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所度过的蹉跎岁月。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人们口熟能详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的一声号令,使大批青年学生到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去了,我就是这数以千万计之多奔赴农村接受再教育的青年学生中的一员。一九七五年九月,初中毕业年仅十八岁的我,怀揣梦想,背着行囊下乡到了本溪市高台子创业连,和我一同到这儿插队落户的青年有三百多人。
这里除了知青以外,还有各镇村的农民,我们把他们叫做“坐地炮”。创业连的领导机构叫指挥部,隶属高台子公社管理。它下辖瓦工连、汽车连、大车(马车)连、农业连和采石场。我们青年住的宿舍是一个二层楼,与威宁营太子河大坝仅一路之隔,男青年住楼下,女青年住楼上。“创业连三件宝,饭盒铁锹破棉袄”、“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任务完不成,还要连轴转”、“天当被,地当床,饿了困了哪都躺”、“风梳头,雨洗脸,太阳烤的口舌干”,这是当时我们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劳动虽然艰苦,但年轻人青春似火,激情涌动,工作中互相关心,劳动中互相帮助,在带队干部的严格管理下,集体生活过得十分惬意。
- 记得我在农业连的时候,夏天铲地,好几十青年排成一排,一人铲一根垅,铲到头后再磨回来排头变排尾接着铲,这叫“老牛磨”。不管能干的还是不能干的谁也不甘落后,有的把苗铲掉了,有的干脆不铲而是直接把土盖在了草上,监督的老农在后面气的嗷嗷直叫。玉米长到一人高遇到虫害,我们又一人一根垅的捏虫子,脸划破了,胳膊划出了一道道红印,泪水咽到了肚子里。玉米收割了,我们到场院搓苞米 双手搓的是又红又肿。春天水稻插秧,腰累的直不起来,秧苗长大后 还要拔稻田里的草,蚂蝗直往腿里钻。种蔬菜的时候,一个土坑里只能放三、四粒种子,可有的青年图省事,一坑放多籽,种子没了,就把没有种子的土坑埋起来,让老农发现后好一顿的 批......。
一九七七年,创业连分成了两个农场:一分场和二分场。我当了一分场的副场长(场长是当地老农),主要负责采石场工作。采石场坐落在威宁营和姚沟口之间的一个山口处,它分上下两个层面,上层安装了一个碎石机,机口冲着大山,碎石机的出口直接通到下层,口部离地面约一米。作业的程序是上层的人通过爆破把大块的岩石炸下来后,用十八磅大锤把大石头破成人能搬动的小块,这种石头叫毛石,然后再将这些毛石用手推车运到碎石机里,这种工作叫送料。碎石机粉碎出来的石头分大、中、小三种,主要用于铺路。在下层作业的人员,就是把粉碎完的石子分类运到指定地点,这叫出料。上下两层的知青一男一女为一个组,一组一个手推车,送料、出料都得跑着,机器不停人不能停,那种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作为石子山负责人的我,最重视的工作就是爆破,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有一次爆破时,出现了两个哑炮。怎么办,我前往山根查看,刚走两三步,哑炮就响了,吓得我趴在地上出了一身冷汗。还有一次爆破完后,由于药量小,山体出现了大大的裂缝,并没有完全炸下来。我组织几个壮实有劲的男青年和我一道站在山的裂缝前用撬棍往下撬,只听“轰隆”一生闷响,烟尘弥漫,半面山下去了。再看脚下,我们都站在了悬崖的边缘。在采石场劳动的那段日子里,我打过眼放过炮,抡过大锤,送过料,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人送外号“铁姑娘”。
干活很累,但食堂的伙食却一般。玉米面,高粱米,白菜、萝卜、土豆子。菜里看不见一点肉星,而蜜虫却不少。一个星期改善两回,能吃点白面馒头和米饭。记得当时伙食改善时一个人给七个不大的馒头,我本来一口气都能吃了,可怕人笑话,故意剩俩,走出食堂没几步,两个馒头已经下肚了。而有的男青年把自己的馒头吃了后,又琢磨女青年手里好吃的。心眼多的男知青还专门和女知青做好朋友,帮女知青干重活,为的就是多混点吃喝。尽管生活艰苦,但知青们还不忘苦中找乐:知青中有不少能拉会唱的,每天收工后,有的吹口琴,有的拉小提琴和二胡。楼下拉琴,楼上唱,男生女生一起作。那个时候都得唱革命歌曲,情歌不准唱,知青们关起门来偷着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夏天劳作结束后,男女青年一般都端着脸盆走过大坝到太子河洗澡、洗衣服,男青年在河的上游,女青年在河的下游。男青年不注意游了下来,女青年就一起起哄把他们赶走。在一起劳动和生活中,有的男女青年偷着谈起了恋爱,但日后真正走到一起的并不多。一九七八年我抽工回城。由于在农村入了党,组织上把我安排进了县区政府机关,并一直工作至今。 -
日夜更替,斗转星移,一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愣头小子和青春少女,如今都已年过半百。那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二零零五年九月三十日,在我们下乡插队三十周年之际,由我发起组织了高台子青年农场知青聚会。由于多数人常年没有什么联系,最终只有百余人来到了聚会现场。三十年了,大家见面都显得十分激动,男男女女的都拥抱到了一起,有好多人已认不出来了。知青战友们坐在一起畅谈过去的趣事,叙述分别后的经历,有的留下了久别重逢的泪水。大家互通了联系电话,一起照像留念,活动搞得热热闹闹。聚会结束前,大家又一齐唱起了那久违了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悠扬动听的歌曲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难忘的蹉跎岁月。 --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