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选好伏击地形,一场胜利即将到手,但手中却只有一个警卫排 2020-07-09 08:15
1945年10月中旬,毛泽东从重庆飞回延安后,便预计国民党军可能大举进攻东北,线路有可能从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锦州攻击前进。因此,他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地改变了中共中央最初提出的“分散占领”方针,决定采取“集中主力”,“竭尽全力,强占全东北”的新策略。
为此,他将原准备派往山东的林彪调整安排到东北,指示他组织力量夺取整个东北,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林彪的重视程度。
但是此前不久,由于实力相差悬殊,中共军队在坚守一段时间后,不得不撤出了扼守着陆路进入东北的咽喉要道山海关。
此时,中共中央从各地抽调的部队正日夜兼程赶往东北。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限各部于24日前赶到锦州地区休整,作好作战准备,到时候听从林彪指挥,和国民党军队决战于锦州。
但是未料到的是,攻下山海关的杜聿明率军势如破竹,一口气从山海关打到锦州。
其实,林彪于10月中旬抵达山海关后,乘火车直达沈阳。在杜聿明率部到达锦州前,林彪已提前选好了地形,准备打一场伏击战,阻拦杜聿明向锦州推进。
林彪地形选得不错,对手杜聿明连战连胜,又颇为轻敌,而伏击战是林彪的拿手绝活。从各方面看,一场胜仗手到擒来。但结果却是杜聿明长驱直入,拿下锦州。
原因很无奈,让人无奈叹息。
因为此刻,林彪这位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差不多如同光杆司令一样,能够调动的全部兵力,只有连土匪势力都难应付的一个警卫排。尽管他极不情愿,可还是不得不撤退,眼睁睁地看着杜聿明耀武扬威地驶进锦州。
此时,尽管已有部队赶到了东北,但梁兴初部离林彪10里,黄克诚率部刚刚赶到锦州附近,距林彪20里左右。虽然部队人数大增,但仍然不能与杜聿明开打。
总的来说,林彪此时根本没有力量与国民党军正面对抗。
一是林彪刚从前往山东的途中转道赶到东北,情况不明。二是手下可用兵力不足,即使可用,也是远道而来,疲惫不堪。进军东北的部队大都从各个解放区抽调,无不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刚刚到达东北。如黄、梁两部远道而来,基本靠步行,部队精疲力竭,而国民党军由美军用军舰运送,再乘车进东北,体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三是武器装备差距太大。中共军队的装备最好的为手榴弹、机关枪,而国民党军全副美式装备,火力差距极为明显。四是联络方式不畅。中央一再催林彪组织反击,可是林彪却连电报密本都没有。没有密码本,只听呼叫,谁也不知谁在哪儿,拿着收到的电文干着急。五是没有地图。对作战将领来说,没有地图便不能打仗,上了战场,最糟的就是没有地图,别说打仗,就是行军也十分困难。
这些情况,中央不知,可是身在前线的林彪却十分清楚。他发了一封电报给延安和东北局:
军委、彭、罗:
连日我在兴城州一带所见所闻我部队已参加作战者疲惫、涣散,战斗力弱,新兵甚多,缺乏训练。梁师刚到,黄师尚未到,远落敌后,各部皆疲劳,武器弹药不足而未得补充,衣鞋缺乏,吃不惯高梁,缺少用费。此外,自总部起各级缺乏地图,对地理形势常不了解,通讯联络至今混乱,未能畅通。地方群众则未发动,土匪甚多……依据以上情况我有一个根本意见,即:目前我军应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避免仓促应战,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因此在沈阳,营口各地之我军不必赶来增援,应就地进行准备与训练,养精蓄锐,以待以后作战……目前黄梁两师皆我亲自指挥,如能求得有利作战时,即极力寻求战机,侧面的歼灭战,此可能性仍很大,但亦不拟轻易投入战斗……部队急需补充棉衣、棉鞋,及大衣,望大量筹集,并望迅速大量印地图。
这是林彪到东北后,了解了当时的情况后,发出的第一份汇报东北现状的电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对延安了解东北的实际情况起了很大作用。
在这份电报中,林彪一方面汇报东北的实际情况,请求中央准予撤退。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很切合实际的建议,所以延安方面很重视,对延安方面改变策略起了一定作用。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