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 《上甘岭》相关电影海报
《上甘岭》电影的拍摄:《我的祖国》的情感来源上图_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的立国之战,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振奋了人民的爱国之情,无论怎么热情赞颂都不为过。在战争胜利之后,国家决定将上甘岭战役的英雄事迹拍摄成电影,以兹纪念和鼓舞人心。长春电影制片厂由于擅长军事题材影视的摄制,这次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由沙蒙和林杉任导演的制片团队,两位导演还与编剧曹欣、肖矛共同创作剧本,于1956年完成全片摄制。上图_ 电影《上甘岭》剧照
真正打动人心的电影和歌曲,都能够从细微之处着手,让观众和听者能够产生生活和情感上的共鸣。《上甘岭》制片团队为了追求电影的真实性,决定赶赴上甘岭战役遗址考察取景。1907年生的沙蒙当时已经年近五旬了,且有心脏疾病,而上甘岭所在的五圣山海拔有一千多米高,摄制组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希望他不要上山。可是沙蒙坚持要亲自到战场考察取景。于是沙蒙同林杉和几位编剧、负责美工的刘学尧和特技设计蔡光等拍摄人员一起攀爬五圣山,来到上甘岭。上图_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坚守阵地
老兵们除了描述战争情形的惨烈之外,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己在坑道坚守时,心里非常想念祖国,思念家乡。他们在踏上战场之前,也是父母的孩子,弟妹的兄姊,也未尝不害怕死亡,但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他们鼓起勇气向前冲锋,只有牺牲自己才不至于牺牲家乡的父老乡亲,让家乡的河流土地为敌人所践踏。家国家国,国与家是一体的,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每一位志愿军指战员都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上图_ 上甘岭全貌
先说电影取景。上甘岭毕竟是人家朝鲜的地界,且环境依旧恶劣,不利于剧组的拍摄行动。于是刘学尧和蔡光在靠近朝鲜的安东地区选择了一个与上甘岭地形相似的山头,带着从上甘岭捡回的许多弹壳,人工营造坑道等战役工事。摄制组还请来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作战的志愿军连长赵毛臣做军事顾问,亲自打枪录音,最大限度还原战场环境。上图_ 《上甘岭》剧中师长派炊事员老王(田烈饰)给八连送来萝卜,并带来了师长送给张忠发的两个苹果
张忠发的角色确定后,指导员、一排长、老炊事员、通讯员的演员也很快确定下来。但是沙蒙总觉得影片少了点什么,原来摄制组采访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45师医政股收容所的女卫生员王清珍,了解到她忍苦耐累照顾伤病员,为连队加油打气的英雄事迹。沙蒙觉得电影不能拍成纯粹的男人戏,一定要体现女战士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以及对整个连队的情感润滑作用。于是电影中塑造了王兰这一活泼的女护士形象,找来刚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新人刘玉茹饰演。她很好地把握了角色的精髓,将王兰塑造成连队的又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上图_ 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一角
自古以来,歌唱都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尤其在革命年代,人民翻身当家做主,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激情与向往,大批昂扬向上的红色歌曲如春笋破土而出,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在电影片尾中,连队指导员在牺牲之前,回想起了自己家乡的片片麦田,让王兰唱一首《我的祖国》给自己听,而这首歌是全片的高潮与精华所在,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思念祖国与家乡的伤感与保家卫国的热情展现地淋漓尽致,指导员也是在这样深情的歌声中,带着回忆闭上了眼。这首歌曲也自然成为了影片的最佳插曲。上图_ 导演沙蒙(1907—1964)
然而沙蒙导演等人的作词水平并没有得到肯定,在他找到创作过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好友刘炽帮忙作曲时,却被刘炽指出“词不错”却“歌不了”,完全找不到歌的韵律在哪,不能达到沙蒙提出的让歌曲家喻户晓的效果。为化解沙蒙的尴尬,刘炽提出不如找另一位词作家乔羽来作词。乔羽是一位创作天才,现任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曾在1955年写下名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能够找到大词作家乔羽来写词,沙蒙自然大喜过望,马上向乔羽发出邀请。上图_ 乔羽,1927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东济宁,词作家、剧作家
上图_ 刘炽(1921年3月10日~1998年10月23日),男,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电影作曲、歌曲家
原来乔羽在太行山根据地待过三年,亲眼看到战士们在战争的重压下还保持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受感染。在此情绪的影响下,乔羽准备不走寻常路,不盲目突出上甘岭战役的战斗气息,而是换一种更加温柔、接地气的抒情语言,不仅要反映战争的壮烈,还要能体现战争之后的和平景象与军民对家乡的深厚情感。面对沙蒙的每日催稿,乔羽结合对上甘岭志愿军老兵的访谈记录与自身经历,苦思冥想十几天,终于从记忆当中的某条大河当中找到了灵感。上图_ 上甘岭 志愿军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对志愿军战士家乡大河美丽风景的深情回忆:波浪起伏的大河奔腾而下,河畔的稻花芳香四溢,每天我都在岸边听着艄公的号子起床,看着河面上的朵朵白帆入睡。这样的美景会深藏在自己的心中,浮现在自己的梦里。不仅志愿军战士会在异国他乡回想,每一位看着家乡河流长大的中国人,都会为这样的梦幻开头所感染和遐想。家乡的那条河流,是我们心中魂牵梦萦的存在,是我们愿意用生命为之守护的存在。上图_ 志愿军勇士们向537.7高地北山之敌实施反击
该词作语言平铺直叙,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一字一词中透露出志愿军指战员,甚至是全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保卫家乡,齐心协力共抗强敌的伟大精神与深刻情感。人们仿佛看到,为了保家卫国,志愿军战士可以在为祖国和家乡默默掉两滴眼泪后,鼓起十足的勇气反击美国侵略者。词作马上就得到了沙蒙导演的肯定,刘炽也是使尽浑身解数为其作曲。刘炽为了能够安心作曲,在门口贴上“刘炽死了”的标语以避免外人打扰。上图_ 《我的祖国》 乔羽作词手稿
这首歌主部和副歌两部分组成,主部和副歌共有三段歌词,主部先由女声合唱,反复时由女声领唱,曲调极其优美、婉转、亲切感人,由合唱队伴唱副歌,曲调宏伟、壮丽,但又不失轻快感。后来刘炽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坦言:“《我的祖国》就是对母亲深情的告白,无论顺境逆境,永远不离不弃。那些英雄的战士,上甘岭的英雄,他们是我们祖国、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脊梁!”上图_ 郭兰英1930年12月生于山西平遥,中国女高音歌唱家
不同于大气磅礴,扫除一切害人虫般的雄壮歌曲,《我的祖国》宛如涓涓细流,从对家乡大河美景的回忆,到之后保家卫国的坚定,抒发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层次呈递进关系。后来乔羽在回忆《我的祖国》创作旧事时深情地说:“文学艺术创作不应该完全被时空限制住。我用很抒情的调子写这首歌曲,是为了表现在强敌、严酷的战争面前,我们战士的镇定、乐观、从容和广阔的胸襟。我想告诉人们:他们是在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下战斗的,他们能赢得这场战争不是仅凭血气之勇。”上图_ 《上甘岭》电影中卫生员王兰在坑道中唱起了《我的祖国》
经过郭兰英的深情演唱并在广播电台播放之后,《我的祖国》不仅是《上甘岭》的经典插曲,还成了当时全国各地文艺演出的必唱曲目。1989年,乔羽、刘炽、郭兰英凭借该曲获得第一届金唱片奖。2007年,中国发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时,这首歌曲也像《东方红》一样响彻太空,让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不只为地球所知。上图_ 长江三峡中的巫峡风光
我们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听歌经历。当我们听到一首带有地方色彩的歌曲时,尽管我们会跟着歌词想象和欣赏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脑海中总会把歌词中场景与自己居住过、经历过的场景联系起来。如赵雷的《鼓楼》,听众明明清楚赵雷唱的是北京鼓楼,但是在听的时候不由自主的会想起自己家乡的西安鼓楼、南京鼓楼、宁波鼓楼等等建筑,并将其代入歌曲情境之中。而《2002年的第一场雪》明明唱的是刀郎家乡新疆的一场大雪,而我们听到这首歌时,脑子里是否会自动检索家乡在2002年下的第一场雪呢?上图_ 广西郁江
因此,尽管《我的祖国》的歌词是乔羽从长江景致的回忆中获得的灵感,但是祖国其他的河流也参与了歌词的创作。正是由于“一条大河”的共性,所有生长在江河边或者见过江河的中国人民,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条河流。即便是没见过,家门口的小溪甚至是水塘,也足够引起一段关于“水流”的记忆了。无论是河流还是水流,爱国情怀,乡土情结都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之中,人人都有心中最想守护的东西,一首《我的祖国》便说明了一切。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