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提到:时来易失,赴机在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机会没有被抓住的话,那么失去了很有可能就不会再重新出现第2次了,所以当人们面前出现机会的时候,一定要快速的抓准时机,不要浪费了机会。在生活中,很多人一生都在等一个机会,能够让自己的人生遇到一个转折点。不过有些人即便是没有机会,也善于自己创作机会。
对于泰国的国家政权,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与之友好相处。按照常理来说,流着中国血液的后人,是不可能在泰国国土上建立起属于中国血脉的政权来的。但是越没有机会的同时,人们越创造机会,反而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泰国历史上,就真的有一位流淌着中国人血液的后人,在这里当上了皇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他就是郑信。
1368年,朱元璋创立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一直都很担心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会被其他人给窃取,所以这时候从内部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分封藩王的政策。从外部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令禁止沿海地区的一些居民们过度从事打捞活动,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列强入侵的机会。但是没想到这样的政策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到了清朝之后依然还有闭关锁国的习惯。
1656年,是清朝时期禁海令最严格的时期,其实乾隆皇帝也曾大肆推崇禁海令的内容,严令禁止沿海地区人民过度与非本国的其他居民们往来。然而这样的内容也直接断了沿海地区,尤其是潮汕人民的谋生之路。这时,潮汕地区的人民被迫来到东南亚地区,想要谋得一条生路,其中就有来自中国潮汕的郑镛。
郑镛是郑信的父亲,因为郑镛在泰国陆续建立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地方经济势力之后,所以在1734年4月份,郑信来到这个世界就可以享受父亲所打下来的江山。郑信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细读了很多的历史。郑信年少时期,表现就比同龄小朋友要格外出众得多。1740年,泰国朝中大臣拍耶节西,就将郑信收为义子。
从这一刻开始,郑信变就成为了与泰国政权相关的人物。然而在双重优越的家庭教育背景之下,郑信也开始习得很多知识,包括一些泰语,巴利文,汉语和越语等等。1755年,郑信在义父的帮助下进入了宫廷,担任了当时泰国国王母毋隆葛的御前侍卫。然而随着三年的默契合作,泰国国王越发看重郑信。
所以很快郑信便凭借着国王毋隆葛的信任,不断的在职场中发光发热,从最开始的御前侍卫变成了钦差大臣,可以代表国王到泰国各地方视察。但是由于郑信处事又比较公正,所以每到一个地区接手任何一件案子,都可以给泰国公民们留下非常良好的印象。所以在获得国王信任和获得百姓支持的情况下,郑信最后又被推选为达城城主。
这一官职就相当于是古代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地方藩王。可见出身普通百姓家的郑信能够做到这么高的位置上,其个人能力是值得被认可的。1764年,当时缅甸和泰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冲突,最后发生了一些边境战争。但是在这一年,缅甸大军掌握了优势,不仅率兵一局打到了泰国境内,而且当时泰国王室内部又处于一种争权夺势的状态。
所以整个泰国的社会局势非常的不稳定,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于是这时候泰国百姓们也渴望身边能够出现一个救世主,来归还泰国的整体统一。1767年,缅甸大军已经拿下了泰国的都城阿瑜陀耶,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泰国要灭国的时候。郑信决定鱼死网破,组织起了来自地方势力的500猛将,决心与缅甸大军同归于尽。
但是没想到郑信带着自己手下的500将士们杀出了重围,在西南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且队伍越扩越大。当时郑信就想了一个计策,那就是写信给当时中国的清朝执政者乾隆皇帝,说东南亚地区也是中国边境地区,现在缅甸大军信心极度膨胀。如果在收复泰国之后,率兵攻打中国边境地区,那么也会危及清朝的统治。
如果清朝皇帝愿意派兵支援的话,泰国政权稳定之后必将臣服于清朝统治。1968年泰国正式完成统一,然而在统一的过程中,郑信大军和乾隆皇帝所派出来的傅恒大军,联合将缅甸大军击退。然而至此之后,郑信便收复了之前失去的国家领土,在民心推举之下,郑信又成为了泰国历史上第1位留着中国人血液的华裔皇帝。
然而1773年,当时潮汕人收到消息说,来自于潮汕的后人在泰国已经当上皇帝了。同乡人纷纷踏上了泰国的领土,想要从老乡这里分得一杯羹,但是当时郑信只是给了父亲的乡亲们18口大缸作为礼物,但是这些乡亲们却在坐船回老家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缸里面装的全都是腌菜,所以愤怒之下将18口大缸里面的17口缸全部丢进了海里,以作发泄。
但是幸好剩下来一口缸,并没有被乡亲们丢掉。剩下来一口缸里的腌菜,被乡亲们一边赶路一边吃掉了。但是刚好赶到家的时候,腌菜已经吃完了,这时候缸底所呈现的金银财宝也就露了出来。这时候乡亲们都愣了,原来那些腌菜很有可能只是郑信为了防止乡亲们在回家的路途中被海盗所劫持,丢了财宝,所以才打出来的障眼法。虽然这时候乡亲们万分懊悔,但是后悔已经没有任何用了。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