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我国是有文化底蕴的大国,要说这千年文化可以一脉相承的原因,颜小二想来,可能也与我国的尊师重道有关。
在我国古代,学习是一件大事,再往前,学习更是王公贵胄特有的“特权”,后来孔子开设“私塾”,平民子弟便有了“学习”的可能。于此,寒门步入仕途也成为可能。
但金榜题名谈何容易。
一方面在于考试科目本就不简单,一方面在于竞争实在太激烈,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激烈太多。
所以想要一朝鱼跃龙门,寒门书生除了苦读,还需要有一位好“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帮助自己解决学习上的疑难,于求学和修身上引导自己。
这种“毕恭毕敬”不仅仅停留于形式,其本质在于诚挚的内心。
就颜小二收集的相关资料来看,古人对于和老师、求学相关的一切,都表现得十分“用心”。
大致说来就是,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学子拜师首先要对着学堂里面的孔子神位行跪拜礼,即双膝跪地, 叩先师,然后,弟子就要向老师叩拜,并且送上芹菜、桂圆之类的束脩六礼。
即清朝时,国子监的学生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需要“自东阶升堂”。
在清朝时期的礼仪中,西阶为上,人在东阶向西阶的人行礼,则喻示着西阶的人身份尊贵,至少对于东阶的人要尊贵许多。拜师的话,清朝的学子就要向西阶的人行“三揖礼”。
但是,颜小二依旧觉得,古代的“师生情谊”可能会更厚重一些,繁琐的礼节背后,其实还是“真挚”的情感,至于行礼之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只有自己知道了。但是,“拜师”的礼节越来越繁琐,这一点表示,古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是越来越重视老师地位的。
这种“重视”,是打自心底的尊重,与名利无关。所谓创造性古为今用,或许我们应该继承的,便是古人那份打自心底对恩师的“尊重”吧。
严正声明:本文仅由颜小二述哲文独家发布,其余账号发布皆为侵权,全网维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