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习俗?今天,我们带您来了解一下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这些小知识您知道吗?
中秋|起源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发展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来历
中秋节来历一
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慢慢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中秋节来历二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这个我们最熟悉了,先是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中秋节来历三
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中秋节习俗
中秋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茶楼酒肆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过中秋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
月饼的由来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以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百姓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今年的中秋您吃月饼了吗
您都喜欢什么馅儿的月饼呢
今天就先介绍到这儿吧
如果小编还有什么没有介绍到的
请大家积极留言告诉我哦
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哦~
阖家团圆 元气满满 满心欢喜 喜上眉梢...
欢欢喜喜过中秋!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最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心愿。
金桂飘香的月圆之夜,正是阖家团圆之时。
中秋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按照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在中国古代称为仲秋。
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十五夜。
中秋节的传说来自于神话,但是神话又是人编纂的。
为什么会出现中秋节呢?
中国是个农耕大国,有着长久的农耕历史,更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中秋节从季节时令上看,正是秋收之时,这是人们一年中最开心满足的时节。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会庆祝收获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而进行庆典和祭祀之类的活动。
关于中秋的记载,最早起源于《周礼》。
《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礼记》中还记载了“秋暮夕月”,所谓秋暮夕月,就是祭拜月神的意思。
传说在周代,每到中秋月圆之时,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当时人们重视祭祀,崇尚神权。虽有拜月的祭祀活动,但没有明确记载是固定的哪一天,所以不能算成节。
到了以风雅著称的魏晋南北朝之时,人们被天空那轮明月吸引,民间慢慢出现了赏月的行为,并且在文人之间流行开来。
但当时只是有此举,还并未形成约定成俗的习俗。
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唐朝,所以中秋节应是始于唐朝。在唐朝,中秋节这一天是皇上赏赐文武百官的日子。
唐代初年,中秋节正式定义为节日。从魏晋时期的赏月之举,再到唐朝,便已逐渐成为习俗。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中秋在文人的加持下,更是为赏月,玩月增添了许多文艺气息。
盛产诗歌的唐朝,也留下了很多关于赏月玩月怀月的诗词,大多以“中秋月”、“中秋夜月”和“八月十五夜“来冠名。
比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八月十五月夜》和《月夜忆舍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以及李商隐的《嫦娥》和《霜月》等等。
唐朝的方士精通玄术,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结合,将充满意境的月宫,呈现在世人眼前。
看到那美轮美奂的美景,月宫名曰“广寒宫”。在神话的熏陶下,中秋节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深厚。
古人是很有生活情趣的,干巴巴的赏月很无趣,神似圆月的月饼和应景的水果,是赏月的最佳搭配。
而且特意切盘的水果和月饼,也是祭月最好的供品。所以,吃月饼的习俗,也是源于唐代。
到了宋代,中秋节的风俗活动更加丰富。人们不再是关起门来自己庆祝,而是集市街道都出现了各种游乐活动,节日的氛围热闹非凡。
中秋月夜,亮如白昼,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在唐代流传下来的习俗上,宋代还增添了赏月之余赏花灯。
花灯不仅美观且在巧匠手上样式多种,寄托着人们心事思绪,中秋的花灯更是为了迎合皎洁的满月,堪称盛世美景。
根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
描写中秋的宋词也是数不胜数,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和《西江月》,辛弃疾的《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和《满江红中秋寄远》等。
当时,在苏浙一带,因为地理原因有着一个更为独特的中秋节活动,就是流传至今的钱塘观潮。
钱塘江每逢月圆时分,海潮涌至,因为漏斗状的地形影响,潮水层层叠叠的排在岸边,声势极为浩荡。
苏东坡观此美景,曾作了《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随着越来越高涨的潮水,观潮之人的情绪也似乎变得越来越高涨,正应和了中秋热火朝天的节日氛围。
元朝时,蒙古人对中秋节不太在意,所以元朝时期的中秋节,并没有什么旷世盛景的产生。但却因为朱元璋起义,这小小的月饼立下了大功。
相传当时因为蒙古人的残暴统治,中原人民苦不堪言,各地纷纷出现了起义。朱元璋想联合众义军,发动起义。
元廷得知了这一情报后,派各路官兵在每个关口严防死守,义军这里无法把起义的确切时间传递出去。
这时军师刘伯温出策,将情报藏于月饼之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带了出去。后来朱元璋大胜,登基为帝,对“功臣”月饼大加赞赏。
因此月饼的地位越来越高,样式越来越多样,馅料也越来越丰富。
明清时期,中秋节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慢慢沉淀下来,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时候又叫“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文学作品。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在前朝流传下来的习俗中,又增加了食蟹和跟玉兔有关的活动。农历八月十五,正是螃蟹黄满膏肥的时节,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又怎会错过如此美味珍馐?
除了红楼梦里第三十八回的螃蟹宴,作者曹雪芹本人,也为品蟹写了诗词。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可能是前人对明月,广寒宫,嫦娥的歌颂太多了,所以明清时期,文人墨客把焦点集中到了嫦娥身边那个不离不弃的玉兔身上。
有关玉兔的玩具,糕点,手作等也逐渐盛行起来。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节日,留下了许多的风俗习惯。
比如吃月饼、拜月、观潮、猜灯谜、赏桂花、喝桂花酒、祭祖等等,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以及故事。像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月饼起义等等。
这些都是中秋节随着朝代更迭发展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虽说文化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可我们依旧希望,哪怕再过千年、万年,中秋的习俗都能一直延续下去,莫要让传统文化葬送在我们的手中。
关于中秋节,你们当地还有哪些习俗?欢迎讨论!
参考资料:《礼记·月令》《长安玩月诗序》《东京梦华录》《西湖游览志余》《正德江宁县志》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