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大渡桥横铁索寒, 强渡大渡河, 红军为什么选择走泸定桥 [打印本页]

作者: 华忠    时间: 2020-10-7 01:48:14     标题: 大渡桥横铁索寒, 强渡大渡河, 红军为什么选择走泸定桥

大渡桥横铁索寒, 强渡大渡河, 红军为什么选择走泸定桥                                                         2020-10-06 15:50                    

红军强渡大渡河,为什么选择了泸定桥?这还要从太平天国的石达开说起。
石达开( 1831-1863),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客家人,太平天国翼王。他骁勇善战,多次大败清军。由于受到洪秀全的猜忌,1857年6月2日,石达开率领所部20余万人离开天京,前往安庆,之后又转战多地。1862年初经湖北进人四川。清同治二年(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其所率的数万太平军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清军拘禁,并处死,年仅32岁。那么,石达开究竟是如何兵败的呢?
安顺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中游南岸,原名紫打地,距石棉县城11公里。安顺场渡口东西向流过的是大渡河,大渡河南岸有松林河注人。“翼王悲剧地"就是指这里。清同治二年三月十七日(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太平军抵达安顺场大渡河畔。此时太平军尚有4万余人,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准备船筏,于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大渡河另一侧布防。清军于对面山上架炮猛轰太平军,太平军伤亡惨重。太平军为冰冷湍急的洪水所阻,三次抢渡大渡河都没能成功。后改为抢渡松林河,也没有成功,粮草用尽,陷入绝境。士兵多战死、饿死,最后仅余6000多人。

在大渡河的支流松林河上,原设有一悬桥。在石达开大军到来之前,土司为防备太平军,将桥拆毁,且坚壁清野,令太平军找不到粮食。6月11日,石达开率残部退至大渡河老鸦漩河段的石儿山下。石达开决心以身换取将士生还。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遣散4000人,剩余2000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人清营。后石达开被押往成都,2000太平军也被屠杀。石达开在成都被凌迟处死,但至死默然无声,使观者无不动容,叹其为“奇男子”。四川布政使刘蓉敬佩地说:“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
据说,石达开刚到安顺场时,有一个当地的私塾先生带着他的儿子去见石达开,告诉他此地不宜久留,应前往上游泸定桥走,从泸定桥过河。因为泸定桥是康熙亲笔题名的桥,大清的官员不敢毁了。可石达开说泸定桥离此地300多里,且小路难行,几日才能到达,而且自己大江大河见多了,岂能败在这小安顺场渡口?两人话不投机,私塾先生便携子回去了。不久,石达开兵败此地。

石达开的失误有三,其一,安顺场处于大渡河的滩地,山环水绕,宜被包围,不宜于驻军;其二,没有于抵达当日立即抢渡大渡河,不期遇上大洪水,贻误了战机;其三,没有听从当地有识之士的忠告,从前方泸定桥过河。
1935年5月24日,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追击和川军的堵截下,抵达安顺场。蒋介石妄想要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但虽然是同样的时节、路线和形势,却产生了不同的结局。当时大渡河水已涨,河面宽200多米,水流湍急,鸣声震耳,水冷彻骨,架浮桥过河和泅渡都是不可行的。虽然缴获三只木船,但要用这几条小船把数万红军渡过河去,至少需-一个月 。毛泽东等红军领导很为此事发愁。
5月26日,毛泽东带领一些军政干部登上营盘山察看地形,遇到一位老人,是个前清的秀才。这个老人就是72年前和石达开会面的那个私塾先生所带的小孩。他告诉毛泽东一行人关于石达开的兵败往事,并嘱咐红军应前往上游泸定桥走,从泸定桥过河。于是毛泽东立即派兵前往抢夺泸定桥。在其他部队的掩护下,红四团以一昼夜奔行240里山路的强行军,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一番交火后,夺得此桥。随后,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大渡河天险,走向革命的胜利。。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