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真正的悲剧英雄。也是历史上一个颇具有戏剧张力的人物。他在1865年出生,父亲是当朝光禄大夫。一个真正的宦门子弟,但是却厌恶科举制度。他笃行纯孝,甚至在临死前伪造父亲与他的绝情书,但是却依旧害的父亲被罢黜回乡。
他崇尚资本主义,大谈“愈俭则愈陋”,但是自己也不见得有多么豪奢,还在家属中嘱托妻子要节俭。他大谈特谈要将新疆西藏等国土卖给西方国家,自己又为了国家慷慨赴死。这一切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就是这些矛盾成就了谭嗣同。
这样的人一生都是激进的,他在刀尖上跳舞,最后满身伤痕。七岁的,母亲回乡一年,严令谭嗣同不许思念他。他答应了。谭嗣同虽然经常躲在被中哭泣,生了几场大病,形销骨立。但是母亲回来询问他时,他却想起当初的承诺据不承认。
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起,谭嗣同的一身傲骨就已经成型。这时素来十分严厉的母亲却笑了,对身边的人说“此子倔强能自立,吾死无虑矣!”这句话也成了一谶。后来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北京生了一场瘟疫,谭嗣同家人除了自己与父亲,全部感染去世,后来父亲姨太太当家,挑拨父子情,谭嗣同就此与家中冷了心,自乘忘情。
再后来,二十余岁的谭嗣同一个人,一把剑就去行走江湖,周游天下。十余年间行路八万余里,作诗“笔携上国文光去,剑带单于颈血来”,一身侠气,使得它的灵魂似乎都超然物外。但是在这行走的十余年间,看到了人世间的悲欢喜怒。
他看到的人间的悲欢都有着一层阴影,他看到了这片山河正在走向死亡,他认为是这个王朝在腐朽,他觉得自己可以拯救这一片万里山河。于是立志革新,力挺“维新变法”。也发出了“风景不殊,山河顿异”的感叹。
1968年,他应父亲的要求入京补江苏知府的缺,与当时梁启超结识,随后回到南京认真读书,写出了《仁学》,1897年又参加了湖南的新政开创了《湘报》,在《湘报》上力挺维新变法,宣扬此次变法的内容。
1898年光绪准备变法,召集谭嗣同等人入京。他只觉一生所有可以报国,当夜激动地与妻子对琴奏曲,但是这一去,就是永别。事实上谭嗣同是一个力挺反清的人,他称“爱新觉罗皆是异种”。但是当时在9月21日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时。
为了这个国家他还是准备前去营救,营救失败。于是力劝梁启超等人逃去日本,可当日本大使馆愿意给他提供保护时,他却说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也是一个真正有着铮铮傲骨之人。他想让这个国家挖去腐肉迎来新生,想让自己的血唤醒民族的意识。所以当慈禧命令刽子手使用钝刀是他不动摇,一把钝刀在他头上足足砍下三十多刀时他面不改色。不,是锯了三十多次。
临终前,甚至留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之言,但是我不知道他若是死后还在人世间停留那么一刻,发现所有百姓在他闭眼后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馒头蘸他血吃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愚昧的百姓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过是信了人血治百病的谣言,他们只是想着自己可以活着就好。他们不知道谭嗣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壮志,但是还好,中国还是有那么一批人被唤醒了,这大好河山也如他所愿,迎来了新生。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