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徐杨 《姑苏繁华图》中的“精工竹器”
竹器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生活之中,如此普通以至于我们从没意识到,这些日用品竟然能跟艺术品挂上钩。陶器上的编织纹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竹编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编织越来越精巧,编织方法多达百种,更有甚者还掌握了编织文字、立体编织和混色编织的技艺。丰富的编织花纹
从浙江余姚姆渡遗址发掘来看,早在7000多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早期就有了竹编席子技术,且用到的编织方法到今天仍然适用。浙江余姚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竹编席子
不仅是这张7000年前的席子,后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许多竹笥(sì,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竹扇等竹器实物都与现在使用的器物编法几乎一样。马王堆汉墓 “熬兔笥”竹笥 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出土长柄大竹扇 湖南省博物馆
竹编大致可分为粗编工艺和细编工艺,我们比较常见日用品大多用到的是粗编工艺,今天宝哥哥重点想给大家介绍的是另一类竹篾(miè)细如发丝的精编工艺。粗编织竹篾
细编织竹篾
细编织的竹篾是竹子经过刮青、选料、抽丝、染色等十余道精巧工艺,被加工成粗细不同,轻薄柔软、色泽光亮的竹丝。倦勤斋内景(大片通景画功能类似今天的壁纸)
100多平米的倦勤斋,犹如一个庞大的竹工艺博物馆,它也是故宫内建筑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场所之一。《上新了,故宫》剧照
进入现代,竹制品不是只有生活用品,也不再是皇家专享,它们开始以更艺术的形式出现,有动物造型,也有中国传统绘画……宝库匠心馆竹编四大美人像
除了竹编艺术品外,东阳竹编的传统生活器具也做得越来越精细,过去一只小竹篮由将近1厘米宽的篾片编织而成,但现在编织同样的器物,1厘米宽的篾片已剖成50余根细如发丝的篾丝,还融入了翻簧和竹丝镶嵌工艺,篮身呈现七八种不同的图案。宝库匠心馆竹编香炉鼎
如今,我们生活中用到竹背篓,竹篮的场合越来越少,竹编是不是还能以更新颖地形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欢迎大家到宝库匠心馆来寻找答案!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